漢武帝張榜後不久,有一年輕儒家學子姓董名仲舒,手持一後天靈寶載道簡,揭了榜文,直接前來面見漢武帝。
董仲舒,廣川人,為孟子之大弟子,孔宣儒家親傳第三代弟子之首,手中載道簡正是那道祖鴻鈞天道之下伴隨儒家大興地四大先天靈寶之一,其它三樣分別為:孟子手中的點蒼筆、荀子手中的正氣墨以及目前尚在孔宣之手而未傳下的丹心硯。
董仲舒與漢武帝相談一天一夜,向漢武帝詳細講解了自己的“天人感應”與“三綱五常觀”,漢武帝聞之大喜,當即便採用儒家為治國之道。
“天人感應”繼承融合了孟子和陰陽家鄒衍地思想,認為道祖鴻鈞天道衍生萬物是有目的的,皇帝受之於天,臣民受之於皇帝。把一切都次序化、合理化,從而達到統治者君主集權的目的。
“三綱五常”乃是按照儒家學說提倡的“仁義忠孝”思想,而設定的一種倫理規範。“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地是“仁、義、禮、智、信”,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就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習俗的大環境而言,“天人感應”與“三綱五常”思想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地,儒家在歷史上兩千多年的大興也正是有董仲舒而始!
漢武帝重用儒家學說後,內以儒家而修政治,外以兵家而整武備,終於北上抗擊匈奴,殺得匈奴人遠遁幾千裡,再不敢在大汗朝面前要武揚威!
漢武帝晚年卻是認為兵家殺傷太多,有傷天和,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時諸子百家中,兵家與縱橫家最為特殊。因為兵家與縱橫家分別有盤古弓和招妖幡鎮壓氣運,與各家學派不爭氣運,是以這兩家地位超然,來去自如。亂世一起,兵家與縱橫家弟子自會問世;亂世一過,兵家與縱橫家弟子便閉關不出。
其他學說中,墨家已經式微,佛教尚未東進,真正能在治國大略上有一席之地的如今之有那道、儒、法三家。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法家自然便在廟堂之上無了容身之地。
三家弟子何止萬計?自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