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會如何反擊。
王蘭也很好奇的問道:“按照往常慣例,若有事情。夫君不是該自己登門去找劉相國麼?今天怎的只派哥哥去傳話?”
方應物聽了父親的話後,便有所感悟,覺得自己事必躬親,動輒赤膊上陣實在沒個派頭,所以今天干脆就打發親信去傳話了。
如此他對蘭姐兒笑道:“我方家也自己的家風,不能因為他們是宰輔之家就低了一頭,以後須得立起規矩來。
在公事上都是朝廷臣子,就該有個公對公的模樣,哪能私相授受。再說這事是幫著提點劉大老爺,該是他感激我,我犯不上低三下四的登門去。”
誰料半個多時辰後,王英回來對方應物稟報道:“劉府大老爺說了,再請秋哥兒走一遭,他就在府裡等著。”
因為剛在小妾面前吹過牛皮,方應物聞言臉色變了又變,暗暗糾結去還是不去。去了太沒面子,不去的話,又怕讓劉棉花不滿,在目前自己還是離不了劉棉花撐腰。
王蘭抿嘴一笑,推了推夫君道:“去去便回,沒什麼大不了的。”方應物心有慼慼的離了家門,望劉府而去。
一路無話,到了劉府中,方應物便聽老泰山說:“你今天打發人來傳的事情,其實老夫早有預料!”
對此方應物想道,這是老泰山不想欠人情的說辭罷?若這都能預料到,難道老泰山真成鐵口直斷的半仙麼?
劉棉花知道方應物想什麼,又道:“你不要以為老夫是壓你的人情。本來萬安瞧不上劉珝的假清高,先找過老夫,但老夫婉拒了。”
這話方應物倒是真的信了,前幾天老泰山確實有點變異,發了狠要刷名聲搏首輔。方應物一直不大明白老泰山為什麼突變,但今天前後對應,便明白了。
想必是首輔萬安作為反太子一方,曾經拉攏過老泰山入彀。如果首輔次輔皆站在了同一陣營,那影響力是巨大的,至少在內閣是統一了。
但是老泰山衡量得失之後拒絕了,那麼以萬安的性子,八成要轉而再試探第三大學士劉珝的意向,所以老泰山才會說“早就有所預料”。
不過方應物對萬安的行徑很好奇,一個首輔至於如此行事麼?要說他方應物沒個穩重樣子,萬安的行為又何嘗有首輔樣子?
一個首輔,又叫元輔,那是被看做宰相的存在,那就是群臣之首。毫無氣節的鞍前馬後為貴妃效力像什麼話?
當初萬安為了當上首輔,腆著臉去巴結萬貴妃雖然令人不齒,但總可以在理解範疇之內。如今萬安榮華已極。還有什麼值得念想的?竟然不惜違背正統、背棄世人人心也要幫著萬貴妃廢掉太子?
方應物忍不住要問道:“萬眉州已然位極人臣,何至於此?”
對女婿這個疑問。劉棉花只能笑呵呵,“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萬眉州有兩個兒子,如今都在南京做官,品級還不低。你懂得。。。。。。”
方應物聞言也恍然大悟,只能“呵呵呵”了。壞人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感慨好人難當、壞人滋潤,那都是隻看見賊吃肉沒看到賊捱打。
萬安這首輔品性敗壞、名聲惡劣,十年來屢屢協助天子排斥正道,在士林輿論裡簡直劣跡斑斑。
這樣的人在臺上還好,一旦不在了。那必然會引發反攻倒算,畢竟當今人心尚未完全沉淪。常言道邪不壓正,就是這個秋後算賬的意思。
就算沒了萬安那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在,肯定要成靶子的。更何況聽劉棉花的口氣,萬安這兩個兒子的官職只怕也有不地道的地方,若是沒萬安護著,以後遲早被清算掉。
萬安自己位極人臣不假,但他總不能長生不死永遠做首輔,總要為身後事盤算。
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走到黑。幫著萬貴妃插手東宮廢立之事了。若能扶持邵宸妃皇子登基,那就能立下擁立之功,其後自然可以蔭及子孫。
設身置地的想去,若關係到自家兒子的前途命運。自己又能怎麼做?方應物不由得嘆口氣,忽然有點同情起這位老首輔了。
自從當初為了靠上萬貴妃,他出賣了節操。得到了首輔位置,卻也失去了很多。從此便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再無回頭的可能。堪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年過七十了還要擔憂兒孫輩的命運。
方應物突然又想起了兩位大舅哥,當初自己還暗暗譏笑劉棉花想不開,任由兩位大舅哥在科舉裡撲騰,也不利用權勢拉一把。最後兩位大舅哥三十多了也一事無成,還得去國子監讀書混功名。
現在看來,老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