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想重演東南亞各國貨幣跌去50%和股指一天狂瀉幾千點的一幕了,這個時候還爭吵出手的方式和時機,只怕等他們的股票和鈔票變成了廢紙,他們才會閉嘴”
包海生咧咧嘴沒附和他,作為在香港成長起來的特首,他並不指望長在紅旗下的楊星多認同香港的西方民主制度。不過他也著實為立法院裡互相推諉,爭權奪利的亂象頭痛。憑藉前一階段他樹立起的鐵腕形象,還能勉強壓制住民主派的吵鬧。但國際上的壓力讓他不堪重負,那些炒家背後代表的各大國的金融勢力,早就對在香港幾次鎩羽而歸心生不滿。生怕香港步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的後塵,強行採取資本管制和限制外匯金融交易等措施捍衛港幣匯率。這種情況下,包海生也不想政府進場和炒家打對臺,留下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印象,楊星提議的民間基金加盟為輔,設立主權財富基金為主的方式就成了港府的唯一選擇。
採用民間基金是一招以毒攻毒之計,國際對沖基金都是禿鷹,沒什麼義氣好講。拉一派打一派是可能的,當然不給他們一些好處是不行的。只是對於以索羅斯量子基金和羅伯遜老虎基金為首的炒家,香港本土基金還不成氣候,只能起騷擾作用。即使楊星主動做表率認購2億美元成立了一家公募基金,並發動香港本地富豪應港府的私下請求紛紛認購也不過10億美元出頭,實在緩不濟急。所以重頭戲還是落在香港政府成立的兩支隸屬香港財政司,但又獨立於執行的主權財富基金頭上。
主權財富基金(SovereignWealth),是指與私人基金相對應的,由政府控制與支配的,通常以外幣形式持有的公共財富。它主要的來源不同於私人基金的私人投資方式,而是由政府透過特定稅收與預算分配、一定的自然資源收入和國際收支盈餘等方式積累而成的。原則上,它應該屬於一國所有公民所有,因此香港立法會討論成立這種基金,藉此打擊貨幣炒家,引起的種種爭論就可以理解了。
主權財富基金實際上誕生的很早,五十年代就出現了雛形。最早的主權財富基金都是一些國小民弱,但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創立的,比如著名產油國科威特1953年就創立了科威特投資局。原英屬吉爾伯特群島(現在叫基裡巴斯共和國)鳥糞資源豐富,是富含磷酸鹽的化肥原料,為了防止鳥糞有一天被挖光,他們也專門設立了一支鳥糞主權財富基金,等有一天鳥糞真的挖光了,憑這隻基金依然能讓國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因為它的價值已經是該國GDP的九倍
所以在八十年代前,主權財富基金的創辦者都是挪威、阿聯酋這樣的蕞爾小國,主要作為防範未來風險的一種最後手段,投資風格非常保守,在國際金融市場上不被人重視。但進入**十年代以後,隨著新加坡、沙特等國也開始設立主權財富基金,其投資風格開始主動活躍,不僅侷限在發達國家國債等保值專案,眼界已經擴充套件到股票、債券期貨等風險較大的投資組合上去了。其中東亞地區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新加坡兩支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投資局和淡馬錫控股。
作為滲透進新加坡各行業的這兩大主權財富基金,現在觸角已經伸向周邊國家,淡馬錫在泰國投資電信、在澳大利亞投資股市、在馬來西亞投資基礎設施等不一而足,國內當初創立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時,所依照的藍本就是淡馬錫控股。國際上也對這些主權財富基金產生了很大興趣,因為它們的官方色彩,對此的爭論也是一直沒有中斷,國際投行乾脆造了一個英文單詞(SWFs)來形容它,以區別其他普通金融投資工具。
以香港的金融水平和地位,創立SWFs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不過在英國管轄時,英國主張金融自由,政府創辦屬於自己的基金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而且英國人對於SWFs印象是偏向貶義的,認為它內部操作不明,對外公佈訊息模糊,很可能會因為政治鬥爭而影響正常的投資行為,在國際上也是主張對SWFs嚴格監管的一派。
因此香港一直沒有設立真正的SWFs,而是由金融管理局打理香港一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金管局名下設立了一支保持貨幣及金融穩定的外匯基金,不過主要目的是保障外匯儲備的安全,香港政府想利用它進行主動攻擊炒家是違反法律的,這也是包海生想另立山頭,創立直屬於港府的SWFs原因。
這段時間包海生和財政司司長塗光先以及財經事務司司長代夏易已經對此取得共識,又不斷遊說金管局總裁葛成剛。由於去年下半年股市狂跌,形成了不亞於87股災的97股災,而國際炒家覬覦港幣不斷情況下,自由主義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