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暇,把好端端一個東南亞的華人關係網路給拆散了。幸好這些年國內搞改革,東南亞的華商回國投資佔了大頭,這散掉的網路又慢慢恢復了。這次我也豁出自己的老臉,親自登門拜訪了大馬、菲律賓、泰國等地的老傢伙,總算不辱使命。今晚這裡就有一場小聚會,新加坡的無冕之王李家的人就在這,看你能不能把他也拉進來了。”
楊星聽了眉飛色舞,他處心積慮找黃興飛這位印尼富翁出面求援果然有好處,他雖然坐擁億萬身家,但在傳統的海外華商圈子始終還是個陌生的後來者,想聯絡各國華商頭領一直沒有門路。這次讓黃興飛出面果然有效,無論這次挽救印尼華人的行動成功與否,他作為發起者,都能給東南亞的華商們留下好印象,今後與公與私他在東南亞做生意都會方便許多。現在離歷史上印尼爆發動亂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分秒必爭。有這些東南亞各國地頭蛇的華商伸援手,無論是潛入印尼還是組織當地華人撤退,成功的把握都大了許多。
至於黃興飛口裡寄予厚望的新加坡李光耀家族,楊星倒是沒太放在心上。前世裡,因為98年當時國內爆發特大洪水和協助香港金融保衛戰,對於發生在萬里之外的印尼慘變鞭長莫及,只能在事後發表了一通警告宣言事後了事,讓很多海外華人為之寒心。倒是當時的隔海相望的新加坡在危機中宣佈24小時敞開樟宜機場接待外逃的印尼華人,讓不少印尼華人感恩戴德,從印尼外逃的250億美元中,大半進了新加坡政府的口袋,也使新加坡成為亞洲金融風暴中最先走出危機的國家。
改革後國內民眾出於同文同種的感情,對新加坡這個華裔佔大多數人口的花園小國,有著一種天生的親近感。對於它的制度文化都有學習的衝動,不過作為重生者楊星對新加坡可沒什麼好感。他當初看過大量網上揭露新加坡真實面目的帖子,對新加坡當政的李氏家族心裡沒有半點好感,戒心倒是十足。這次援救印尼的行動,他費盡心力才他得到中央的默許暗中行事,想的就是搶過新加坡到時幫助印尼華人的功勞,怎麼會同意李氏家族加入呢?
新加坡的立國實際上完全是當初昔日的頭號殖民大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人乾的好事。二次大戰前這裡曾經是英屬殖民地馬來半島的一部分,因為扼守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最核心地區而被英國人特意採取分割華人和馬來人的手段獨立出來。二戰前英國人對抗日本人的亞洲大本營就設在這裡,二戰後英國國力大衰,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此起彼伏,馬來西亞宣佈獨立。作為緊靠馬來西亞的小島,新加坡除了地理位置優越外,本土狹小資源貧乏,基本要靠馬來西亞的支援,所以新加坡建國者李光耀起初是希望加入剛獨立的馬來西亞聯邦的。
但是世事不隨人意,李光耀在自己的回憶錄裡對當時加入馬來聯邦的馬來高層大加鞭撻,認為他們**嚴重,不把新加入的新加坡當成平等的夥伴。他本人又有“寧為雞首不為鳳尾”的思想。於是加入馬來聯邦不到兩年的新加坡最後被馬來西亞宣佈“驅逐”出聯邦,開了一國政府主動開除了自己管轄下地方政府的先河,簡直是國際玩笑。
獨立的新加坡百廢待興,李光耀明智的選擇了和美國人合作,加入了當時針對中國的“東盟”,開放港口讓美國航母進駐,在國內大肆打壓被認為是**同路人的“馬來西亞**”。同時,李光耀積極吸引外資,加強國內的管理,出臺了可謂世界上最嚴厲的法律制度,並積極培養的他的兒子李顯龍繼位。
李光耀擅長左右逢源,既拉攏美國又向當時剛宣佈改革的中國拋媚眼,李光耀曾多次出訪臺灣和大陸,面見兩岸的最高領導。兩岸在90年代前期蜜月期時,海協會和海基會領導辜振甫和汪道涵的首次握手就選在新加坡。他的家族成員也是新加坡最大的兩家主權基金新加坡投資公司和淡馬錫控股的主管,掌控著上百億美元的財富。可以說李光耀和他的家族完全控制了新加坡政治、經濟、外交命脈,在東南亞,能掌控一國命運的華人就只有李家了。
可惜的是李光耀是靠投靠美國打壓**人上臺的,他接受的是英國文化的薰陶,本能的對處於社會主義體制的大陸心生反感,很多時候他更像個白人,他以自己的華人面孔為恥。骨子裡卻充滿了英國殖民者的功利色彩,一名英國議員曾感嘆“新加坡的李是蘇伊士運河以東最好的英國人”
楊星記得他曾經為了能從廣大的中國國內市場獲得好處,經常大加讚揚中國崛起勢不可擋,但一轉身就在美國發表言論說,要提防中國的崛起,為了平息亞洲國家對此不必要的恐慌,最好讓美國艦隊繼續駐守在亞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