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2部分

絡遊戲來說的確是錦上添huā。

另一家也叫大宇的公司則是韓國國內地道的大財團,它可是楊星覬覦已久的目標,他當初huā大力氣把大宇企劃室的尹真專務給聘過來,就有了吞併這家公司的想法,只是當時實力不夠,這個念頭只能他自己想想不能告訴別人。他當初收購山一證券有了眉目時,親身跑到漢城,就是想趁大宇集團虛弱時看有沒有下手的機會。如果不是出了臨時變故,他早就和大宇集團內部的變節分子接上頭了。所以楊星對它一直很關注,也難怪他一看到大宇的名字就先入為主的以為是這個韓國大宇。

雖然漢城之行出了變數,但後來打跨了韓元,尹真等人接他的命令趁機到處活動,收購了不少有潛質但因為金融風暴而倒閉的韓國公司,正式在漢城成立了中星集團韓國分部。韓世浩和尹真的人順理成章的也就成了韓國分公司的管理者。他們除了正常的經營外,還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隨時盯緊大宇集團的動態。因為韓國在金融風暴中大傷元氣,大宇集團更是受創最重的財團,渾身上下到處都是破綻,已經是搖搖yù墜了,在它最虛弱的時候給它致命一擊就是韓國分公司的頭等大事。楊星前不久接到尹真他們從韓國傳來的訊息,這家韓國第二大企業正是迴光返照,看起來光鮮,內裡已經腐朽不堪,就等中星集團出手了。

既然此大宇非彼大宇,楊星也就沒再和張勝利多說。不過這提醒了他對於韓國大宇的行動要加快進度了,否則萬一大宇的老總金宇中按原來的歷史脫逃,他的計劃就要大打折扣了。他讓秘書室的秘書們調出大宇集團的最新資料,按照設想一邊翻著厚厚的資料,一邊仔細推敲他的計劃。

韓國大宇財團過往的業績非常輝煌,它僅用了32年時間就由一家出口紡織品的小公司成長為僅次於現代集團的韓國第二大企業,躋身世界20家大企業之一,資產達650億美元在韓國人心目中,大宇集團和它的總裁金宇中已經是韓國的象徵。在韓國陷於金融危機的1997年,金宇中甚至仍借危機大肆擴張,使大宇集團在韓國國內的排名由第四位提升到第二位,因此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當年的亞洲風雲人物,和楊星索羅斯他們齊名。

這一切當然離不開集團創始人金宇中的功勞,在整個大宇集團內部,這位63歲的老人幾乎被視作“神”一樣的人物,他的意見幾乎沒有遇到過質疑。因為大宇集團是他以一己之力打造成擁有27個系列產業,涉及服裝、纖維、鋼鐵、機械、建築、電子、造船、汽車、化工、金融、證券、保險、旅遊、教育、科技等各個方面的龐然大物;遍佈全球的集團職工人數達到8.5萬人,設在海外的分支機構有67個,在危機來臨前,大宇集團在外人眼裡還是當之無愧的巨型航空母艦。楊星想打它的主意,難度還在收購山一證券之上。

但現在這個龐然大物患了重病,正處在奄奄一息的狀態。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切要歸結於曾創造過大宇過去輝煌的英雄金宇中身上。韓國五六十年代經濟起飛時,當時的韓**政fǔ儘管在政治上實行**,但在經濟上善於利用美國在亞洲發動的兩場大戰韓戰和越戰之機,專mén扶植一批大財閥引進當時最新式的重工業提升國家工業基礎實力,金宇中的大宇集團就借這股東風一舉成名。

金宇中本人也是個典型的工作狂,對他來說,吃住行等享受都不重要,唯一感興趣的就是不斷工作,最難受的就是無事可做。並且他在經營中秉持冒險的原則,認為歷史是由冒險家開創的,總是不餘遺力的瘋狂擴張企業規模。

他在90年代提出了“全球化經營”的概念,在這個方針指導下,他在全世界展開了多次大收購。大宇在海外的企業因此短短時間由15家jī增到600多家,在大宇海外擴張最高峰時期,它曾創下每3天接管一家企業的紀錄,但是也埋下了許多企業收購前嗎,沒有詳細分析,收購後業務陷入停頓和虧損的窘境。要大量跨國收購企業,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支援,大宇就對外大肆舉債。到1995年,它的債務已高達190億美元;而去年金宇中不顧集團實際,逆市擴張,債務額更攀升至500億美元,超過其淨資產的5倍

這就為大宇的崩潰埋下了重大隱患,同樣是利用收購起家的楊星深知這樣做的弊端,讓一家企業短期融入另一家企業,絕對是個重大挑戰,更何況是去另一個國家展開收購,置身完全陌生的語言和文化環境,對許多員工來說光適應新環境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中星集團總部特設有一個企業融合辦公室,就是為了加速被收購企業員工文化和管理制度各方面的磨合,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