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心態只怕會輸的很慘。
他重生後從沒有停止過自我充電,即使最忙的時候都要抽一兩個小時去學習各種專業知識,這也是他喜歡把身邊女人送出去讀書的主要原。異性的吸引並不僅僅只有**的歡好,彼此對事物的看法,擁有共同的話題才能建立起長期的關係。
他身邊的女人無一不是智慧與美貌並存的翹楚,而他本人除了財富和床上功夫過人外,其他並沒有優勢。而憑藉豐富的學識和社會經驗,和她們閒暇時聊聊各種社會話題,而不會因為身份地位的差距,產生無話可談而導致彼此越走越遠的局面出現,才是他吸引眾女的最大依仗。
所以他一直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他從不認為自己要包打天下,他能取得如今的成績除了自己的優勢外,更多依靠的還是一群能忠實執行他的意圖,獨立作戰能力也強的手下。
他創業之初就不惜重金從海外聘請了不少經營人才精兵強將,後來又透過在香港、日本、美國等地收購行動中獲得了不少優秀人才。這幾年他刻意從集團的眾多具體事務中淡出,就是想給部下機會,給他們一個充分發揮實力的平臺,鼓勵集團內部形成大膽創新,不懼失敗的企業文化。現在遇到這種大事,正是好鋼要用到刀刃上,考驗他們的時候了。
事實證明楊星開給手下同行業中相對較高的薪酬還是物有所值的,儘管出於保密需要,楊星不能把集團同美國大財團槓上的原因和盤托出,但是集團高層們討論後依舊針對現在的形式做出了幾條對策。
第一就是建議老闆的原計劃要繼續下去,現在的形勢是楊星籌集到的資金已經過半,這麼龐大的數目想掉頭重來難度太大,何況其中還包含著不少因為看中楊星名氣而來的投資者。現在楊星臨時變卦,失去的不只是金錢,還有好不容易累積起的聲望,這對想開拓歐洲市場的集團來說無異於當頭一棒。
只是計劃執行方式可以變通一下,原先錢一鳴想用金融衍生品來籌錢,中星高層討論後覺得風險還是太太,只能作為輔助手段。實際上現在由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支援,加上楊星本人在希臘和阿根廷金融問題上表現出的精準判斷,歐洲不少投資者都對楊星的計劃產生濃厚的興趣,此時楊星的籌碼也達到了1500億美元左右,這個時候採取直接融資手段反而更好。
當初楊星收購山一證券和大宇集團時,都曾和多家國際大銀團攜手,其中不乏歐洲大銀行,既然有合作經驗,為什麼不再找他們幫忙。當年中星國被譏笑為小蝦米,都敢吞掉山一證券這條大鯨魚,如今千億美元在手,還怕湊不齊另一半的融資?
第二條是他們一致同意現在還不到和摩根以及梅隆財團撕破臉的時候,對方現在還只是使些小絆子,搞小動作,如果我們自己沉不住氣主動挑釁,就怕會形成全面對抗的局面,到時鬥個兩敗俱傷就得不償失了。
但對楊星之前那種遇到對方打壓就放棄的態度必須加以糾正,現在看來摩根和梅隆還是以敲山震虎摸底的可能性居大,要是一遇到狙擊就退縮。只會讓對方覺得我們有更大圖謀。所以必須頂上去和他們纏鬥,即使輸了也不打緊,只要起到干擾作用讓對手無法發現實際意圖就是勝利。
第三條就是儘快查明摩根和梅隆為什麼突然對中星國際感興趣的原因,現在情況還能挽救,至少手邊情報看來,對方還未完全察覺楊星的意圖,否則就不是像現在這樣小打小鬧,而是鋪天蓋地的反擊了,估計華爾街和十大財團都會對他動手。要是這樣,不如主動出擊,想辦法制造熱點轉移兩大財團的焦點,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關於這一點怎麼做,公司高層都選擇了含糊其辭。以他們對公司的瞭解,當然知道公司內部有一些直屬於楊星的部門,主要負責對內監視和對外蒐集情報,必要時還會幹點“髒活”。這些部門的成果他們經常用到,但很難查到出處,頂多是由不上市也不公佈內部情況的星斗研究院宣稱是他們搞出來的,公司高層也只能裝著相信。
他們都是商場打磨多年的精英,自然不會單純地以為一家公司會完全照著教科書上公示的每一條商業準去執行,這樣就能發展成跨國公司也未免太單純了。馬克思說過一句名言,“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都流著鮮血和骯髒的東西”,大家對此心照不宣。
至於第四條倒有些別出心裁,針對楊星認為自己很可能是因為中國人的身份而被美國保守派視作眼中釘,而遭到政治打壓,星空人力總裁蔣道方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解決思路。
原來集團在美國雖然發展迅速,但卻不斷在美國遭專利訴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