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5部分

開的秘密了。當初國際手機大廠派工業間諜滲透進中星國際總部瞭解對手詳細情況,沒想到楊星主動公佈專利技術吸引配套廠商入駐產業園,讓東方雲衣這個商業間諜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現在每年一度世界大會上中星國際主動公佈的新產品讓競爭對手覺得從公開場合瞭解實際情況其實比偷偷摸摸還要容易些,何況商場中沒有永遠的對手,業內對手轉眼變成合作夥伴是經常的是,所以世界大會上出現索尼、三星、通用汽車等對手的身影已是司空見慣。

敵人永遠最瞭解自己,他們第一個反應就是計算楊星所說的真實性,大家都是同行,採用大規模流水線生產,使用幾百臺工業機器人並不稀奇,但充其量只能作為某個特殊重複工序的工人替代品,以中星國際立足國內,僱傭大量工人便捷又低廉來看,沒有用價格昂貴工業機器人來代替普通工人的必要。

中星國際經過這幾年高速發展,尤其是建立起集約化的幾大星城作為產業基地,大大壓減少了產業鏈各工序間運送時間,節約了很大的倉儲和物資運輸成本。而大批工人集中生產也使得中國工人低廉的人力成本和高度組織紀律性被髮揮到了極致,再加上領先的技術優勢,中星國際旗下製造企業不但能滿足旗下產品的生產需求,甚至還能接手許多跨國公司的海外代工業務,旗下工人數目直線上升,已逼近15萬人大關。

現在楊星卻提出使用百萬臺工業機器人,誰都知道一臺工業機器人至少能取代十幾二十名普通工人才有價值,那一百萬臺是什麼概念,取代的怕是要上百萬工人吧,難道他想他的的工廠裡全部用機器人生產嗎?

何況此時全世界正在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加在一起還不到一百萬臺,即使是工業機器人研領域最先進的日本,也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有如此的雄心壯志,那楊星的言論不是瘋了還能怎麼解釋?

其實這個問題在中星這次年終大會上,楊星的屬下也對此提出了很大的異議,反對意見最強烈的莫過於楊星老爸楊榮光了,在他看來,集團好不容易奠定了業內成本控制之王的寶座,大批國外廠家迫於中星國際在行業內的巨大製造成本優勢,只能在到中國等新興國家成本低廉地區設廠,或是直接把訂單交給類似中星國際這樣的代工企業之間進行選擇,正是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

楊星突然丟擲採購百萬臺工業機器人,並推動製造業智慧化,提升產業鏈層級,減少簡單工作工人數目的目標,想法雖妙但為時太早,和集團正招兵買馬大幹一場的想法背道而馳

結果儘管楊星提出的百萬臺工業機器人目標中,星辰製造一定會取得很大的供貨份額,但星辰製造反而對這個計劃反對聲浪最高。楊星只好耐心的解釋,這是為了集團整體長遠利益著想採取的未雨綢繆的舉動。

他拿出了一份調查報告,別看現在集團製造和代工業務蒸蒸日上,他給在座每人算了筆賬,其中顯示外國委託集團代工的產品,假設價值在100美元,其中40美元是原材料,20美元是別人的設計研發費用,10美元是品牌宣傳費用,20美元是利潤,而加工運輸費用只佔10,這10中,他們所佔的份額還不到3美元,真正能獲利部分只有1美元,有時候甚至還不到1美元

如此低的加工費用,就是因為我們只在廉價人工上有比較優勢,而無法獲取產品的高階增加值部分。楊星提醒部下,現在還可以憑藉大批任勞任怨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組織大規模生產來達到薄利多銷。但這種情形不可能一直持續,來自內地的農民工,現在還能滿足於幾百元的工資,但隨著時間的增長,他們的各種要求會逐漸提高,現在中星國際在業內已經以高工資好福利聞名,隨著工人工資增長,最大的依仗,低廉人工的成本優勢很快會消失殆盡。

並且隨著這批工人的老去,他們的下一代是否還能拿著現在這樣低廉的工資,繼續重複父輩的單調工作恐怕沒人敢打包票。在一個沒有升遷希望,福利待遇得不到滿足的企業裡,要求工人數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恐怕只能是幻想,如果有一天招不到足夠的人手開工,那企業的前途該怎麼辦,這才是楊星購置百萬臺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先決條件。

這番分析終於平息了集團內的爭論,他們越想老闆的話,越覺得不寒而慄,老闆的居安思危的確很有長遠眼光。現在國內因為比較優勢,已經成為世界上大部分低端製造業的聚集地,“中國製造”儼然已擊敗了許多國家的基礎製造產業,中國低價產品的攻勢勢不可擋。

但楊星顯然看到了這一片盛世下的危機,發出的警鐘振聾發聵。國內製造業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