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有攝影師來為吳老拍照片,一行人走在中歐安靜而優雅的草坪上,我很感慨於時代的奇妙。一代人或許真有一代人的使命,其血脈傳承,曲折微妙,卻從不改倔強的本色,中國之未來,不在於有多少機器、多少黃金、多少高樓,卻在於我們每一代有怎樣的人,100多年來,那條獨立思想、追求國家復興的血管還在熱烈地奔流,這大抵是最偉大的希望。
此書得以完成,我要感謝周雪林博士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田珊、李輯,感謝《第一財經》的章茜、曾捷,感謝我的助理陸斌、崔璀和朱琳。感謝《巴莎男士》提供的書封照片。感謝我的責任編輯蔣蕾和沈家樂。在書中我參考了《吳敬璉》和《我和爸爸吳敬璉》兩書中的部分內容,感謝柳紅和吳曉蓮。
感謝我的太太邵冰冰和女兒吳舒然同學,她們再一次陪伴我度過了枯燥的“寫作生產期”。
最後,我必須還要記錄一筆的,是鏡頭外的一個鏡頭。
在那場口述史的訪談中,最動人的景象其實出現在攝像機的拍攝之外。在每次長達3個多小時的對話中,同樣年近80的周南—她只比吳敬璉小了9個月—始終默默地坐在兩米開外,吳敬璉記不起某個人名或某個時間時,會不由自主地把頭轉向她。
1952年,正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的吳敬璉因病住院,在療養院,他認識了一個長相嬌小而秀氣的女病友,名字叫周南。近30年來,吳敬璉一直奔忙於國事,要麼在北京做研究和給博士生上課,要麼在各地調研、授課和演講,周南一直在他的身後,默默地為他打理所有的雜務。
回想50多年前的某個日子,兩位風華青年走到了一起,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對彼此有過怎樣的承諾。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從來未曾分離,“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宛若一個經歷風雨,卻從未破碎過的中國童話。
吳曉波
於2010年1月
杭州大運河畔書包 網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