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隨後他被批判入獄,在牢中面壁七載,日日苦思,默寫85遍腹稿,自以為已想通所有關節,可瓜落蒂熟,但是卻沒有想到還是拓進艱難。
這種致命的痛苦對於孫冶方來說,甚至大於軀體的病痛。對於同樣經歷過這種思想掙扎的吳敬璉來說,他對孫冶方的思想苦悶感同身受。儘管他是孫冶方的晚輩,卻一樣是因為嚮往*自由而投身到對國民黨政權的抗爭和新中國的建設中,早年都是一個刻骨銘心的*主義者,而後來的現實和形成的體制卻與他們的理想格格不入。
吳敬璉發現,孫氏理論存在巨大的、難以自圓其說的內在矛盾,突出地表現在他的商品—價值觀上。
孫冶方提出要用等價交換原則去處理和調節生產單位之間、地區之間的關係,“把價值放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可是價值概念只適用於有商品交換和生產的社會形態中。要想分析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價值範疇,就得分析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商品關係,而承認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商品關係,又與*以來的經典理論相矛盾。於是,巨大的矛盾就出現在了孫冶方的理論體系裡,用孫冶方自己的話說,他一方面“反對自然經濟論”,主張“千規律,萬規律,價值規律第一條”,另一方面又“反對商品經濟論”,反對市場調節。
吳敬璉在《論孫冶方的經濟理論體系》(寫於1984年9月)一文中,描述了孫冶方的痛苦與徘徊—一方面,他作為一個長期從事經濟領導工作、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對現實經濟生活有較深入瞭解的經濟學家,痛切地感到,按傳統理論組織的經濟不可能順暢地執行,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會帶來一系列矛盾,並造成極大的社會浪費,因此決心創造一套不同於斯大林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理論體系;另一方面,他作為自青年時代就接受蘇聯傳統理論教育的經濟理論工作者,不能完全擺脫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束縛,表現了理論上的某種不徹底性……他一方面大聲疾呼,經濟體制的設計必須順應客觀經濟規律,另一方面又力求論證這些做法不僅並不與*主義經典作家關於在公有制條件下商品貨幣關係將要消亡的論斷相矛盾,而且是與之完全吻合的。
為了達成這種“吻合”,孫冶方甚至提出了“兩種價值”的理論。所謂“第一號價值”是由市場供求決定交換價值,它反映具有不同經濟利益的主體間的關係,只存在於“商品經濟”中。“第二號價值”是*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定義的價值,它是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消耗,它只是計算的工具。這種計算的目的在於促使所有的企業節約社會勞動,它不需要透過市場的價格波動來起作用,也不反映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的關係。從表面上看,這個理論解決了有價值卻沒有商品的邏輯矛盾,可是,它無法解決實際存在於兩種模式之間的矛盾。。 最好的txt下載網
最後的孫冶方(3)
吳敬璉回憶說,孫冶方一度對自己的“兩種價值”理論很是滿意,認為是個“利器”,可是一接觸實際問題,矛盾就暴露得十分明顯,不得不一再進行修正,最終,兩種價值的劃分變得十分模糊,無法確定。譬如有一次,他們討論產品調撥問題,從東北向華東調撥糧食或石油,由於東北基地的價格低,所以存在吃虧的現象,其問題的癥結在於不同地區和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那麼,這其間的價值關係,是“第一號價值”還是“第二號價值”?顯然是前者,而不是後者。
孫冶方的理論體系還存在著眾多類似的矛盾點。譬如,他非常重視流通問題,然而,所謂流通是指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孫冶方卻堅持一個理論前提,即社會主義經濟裡既沒有商品,又沒有貨幣,說“我們必須把流通同商品脫鉤,離開商品來尋找交換和流通的必要性”。這樣一來,理論又跑進了一條死衚衕。
按吳敬璉的這些分析,孫冶方的兩難,其實是理論前提上的兩難,《社會主義經濟論》的創作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時間很快到了1982年。2月,孫冶方因肝癌擴散再度住院,眼看來日無多,他提出加快創作的進度。7月,他帶著寫作組一行人前往青島,住進海軍療養院“閉關”寫作。吳敬璉和張卓元均帶著子女一起隨行。在黃海之濱,日升月落之間,伴隨著海浪拍打礁石的聲音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孫冶方為自己的理論建構做最後一次衝鋒。由編寫組分頭寫作的章節都已寫出,但怎樣把這些“部件”聯結成一個邏輯一貫的體系?編寫組一遍接一遍地推演討論,可是仍然寸功難奪。
青島歸來之後,孫冶方似乎已經意識到了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