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的使命感伴隨著危機感,註定了吳敬璉不能停歇的生活。
——《中國企業家》
一個瘦弱的老人,一個推動市場經濟的大力士;一個保持童真和率直的學者,一個心繫國家、情牽百姓的經濟學家。
——2001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頒獎詞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吳敬璉傳 緣起(吳曉波/文)
緣起
這個從外貌到靈魂都乾乾淨淨的人
吳曉波/文
這一本《吳敬璉傳》的“母本”,是我對吳敬璉老師的一次長篇口述史專訪,時間是在2009年的8月和9月之間。
我提出要為吳敬璉做一個口述史,是在2007年。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周雪林博士的牽線下,6月的一個下午,我去位於上海浦東的中歐拜訪老先生。他的辦公室很小,僅可容三四人周旋。當時,吳敬璉的長女吳曉蓮剛剛出了一本新書《我和爸爸吳敬璉》,他和夫人周南對我的建議似乎比較猶豫,他婉轉地說,如果有一個提綱,可以再討論這件事情。
此後,這件事情就拖了下來。我一直沉浸在《激盪三十年》和《跌蕩一百年》的創作中,在那場馬拉松式的寫作過程中,我一再地與吳敬璉“相遇”,我發現他幾乎參與了1978年之後所有重要的經濟改革論戰,由他的思想演進出發,可以勾勒出中國經濟變革理念的大致曲線。我購買了他幾乎所有的著作,斷斷續續地閱讀、做筆記,每次碰到周雪林,我都表達做口述史的意願。
轉機出現在2009年的春季。一天,周博士突然給我打電話,說吳老師似乎有點同意了,他將於8月到9月,在中歐有一個集中講學的檔期,可以安排在這期間完成口述史。我大喜過望。
於是,有了一次長達20多個小時的口述史記錄。
對吳敬璉的訪談前後進行了6次,每次3個多小時,中間休息15分鐘左右,時間大多是在下午的兩點到六點之間,地點在中歐圖書館的一個閱覽室裡,每次都由第一財經用兩臺攝像機記錄下來。
在很多人看來,在當代中國的改革史上,吳敬璉是經濟學家中成就最大的人之一,他達到了他那個專業領域裡可能達到的濟世高度。而我之所以願意投入這一工作,卻不僅僅為此,在學術貢獻之外,我更敬重的是那個自覺地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吳敬璉。在當今之世,像他這樣從外貌到靈魂都乾乾淨淨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8月底訪談的那幾天,正值江南盛夏雨季,上海的午後會突然下一場特大的暴雨,天地昏暗,如遇末日,但兩個多小時後便又赫然晴朗,水泥地上的水跡竟會很快蒸發,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這讓我想起很多傑出精英暴風驟雨般的人生。正是在這樣的時光流轉中,行將八十歲的吳敬璉緩緩敘述,歷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動聲色地姍姍走近,又姍姍走遠,一段波瀾壯闊的人生如畫卷展開,其苦難、喜樂交疊混然,可意會而不可名狀。
在那一時刻,作為聽者的我便想,一代人為之奉獻了熱血和智慧的努力是否得到了實現?他們並不為回報而為,不過,他們是否得到了應有的記憶和致敬?。 最好的txt下載網
附錄 吳敬璉年表(1)
1930年1月24日,出生於南京,年幼多病;
1931年7月,父親吳竹似去世;
1933年1月,母親鄧季惺與陳銘德結婚;
1936年,進南京山西路小學讀書;
1937年,抗戰爆發,舉家西遷至重慶,在精益小學解讀一學期後,進巴蜀小學;
1941年,進重慶南開中學;
1942年,轉學成都高琦初中;
1944年,考入金陵大學附屬金陵中學高中部;
1945年,抗戰勝利,隨金陵中學遷回南京,父母所經營的《新民報》成為擁有南京、重慶、成都、上海、北平等五地八刊的國內最大民營報業集團;
1947年,患上肺結核病,被迫停學;
1948年,考入金陵大學,因病再度休學;
1948年10月,隨母逃亡香港,待船去解放區;
1949年4月,回到北平,肺病復發,住結核病醫院;
1950年1月,在南京金陵大學復學,就讀經濟系;
1952年,肺病再犯,住療養院,結識金陵女大兒童福利系學生周南;
1952年9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