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之故,江西派的詩人們甚或主張使用有來歷的字句,然而,我們不應忽略黃庭堅對詩的寫作與點金術的比喻。這個比喻的含義是理想的詩人還具有能把文字轉化為詩的魔力,即使其魔力來自長期的浸淫與磨鍊。這解釋了為何黃庭堅及江西派詩人一方面注重格律法度(有如形式主義者),一方面又能信任禪悟的原因。這兩者不一定是相互矛盾的;然而,他們只心儀於“禪”的某一層面。這點在我們下面談論嚴羽及其禪悟說時即有進一步的瞭解。
(三)
許多學者已指出以禪喻詩之說在嚴羽以前便已由詩人學者們應用;某些學者更認為蘇東坡已有此意。請參日人近藤春雄《###の詩論:斯文》,第24卷,8號,第29—34頁。船津高彥《滄浪詩話源流考》一文,見《東洋文學研究》,第8卷,第34—51頁。這裡,筆者僅處理江西派及嚴羽對此的不同看法。陳師道說:
學詩如學仙,
時至骨自換。陳師道“答秦小章詩”,見郭著批評史第219頁。
顯然地,“時至”及“骨自換”皆可溯源自黃庭堅的理論。那就是說,詩人能到達寫詩如昇仙的一刻;但到達這一刻之前,詩人須經歷一段痛苦修煉的時間。另一詩人吳可有相類似的看法:
學詩渾似學參禪
竹榻蒲團不計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
等閒拈出便超然吳可“學詩詩”,見魏慶之《詩人玉屑》(臺北,1960),第1卷,第8頁。
此法乃經由漸修,而達到頓悟。韓駒也說:
學詩當如初學禪
未悟且遍參諸方
一朝悟罷正法眼
信手拈出皆成章見韓駒《贈趙伯魚》詩(陵陽先生詩二)。參郭著批評史第214頁。從所用詞彙來看,韓駒對嚴羽有一定的影響。據《陵陽室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