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一如禪宗裡的公案的禪機: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春來草自青。
這是詩的傳達,確乎比演繹、辯證的傳達豐富得多。但批評家要有禪師這種非凡的機鋒始可如此做,就是有了禪師的機鋒,我們仍要依賴小和尚(讀者)的悟性;“春來草自青”之對“如何是佛法大意”,在禪宗的看法,是“直指”,是“單刀直入”,但不見得所有的小和尚都完全了悟其間的機遇,這是“點、悟”批評所暗藏的危機;但最大的問題是,有“獨具隻眼”的“禪機”的批評家到底不多,於是我們就有了很多“半桶水”的“點、悟”式批評家:
問:如何是詩法大意?
答:妙不可言。
於是我們所得的不是“喚起詩的活動”,“意境重造”的批評,而是任意的,不負責任的印象批評。
由是我們可以瞭解為什麼胡先生在“德”先生的旗幟下可以這麼兇,不把這些“順口開河”的批評一掃而清誓不為胡適之。於是前推後擁,泰西批評中的“始、敘、證、辯、結”全線登陸,這因為是“矯枉”,所以大得人心,而把是否“過正”的問題完全拋諸九霄雲外,這,在當時確是很需要的;惟有實證實悟才能發揮批評的功能。
新文化新文###動從最開始的時候便強調批評的精神,雖然當時的作者,因處於新舊的交替,還沒有提供出完善的方法和客觀的態度。五四運動原是一種文化覺醒的運動,百多年來外侮之辱,至此無以復加,當時的中國正面臨滅亡的恐懼。所謂文化覺醒,便是要雪恥辱,重建民族的信心,要除恐懼,推動新的科技文化以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