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更處置不行,更說不去,便說得來也拙,不分曉。緣他不曾取窮理,只是學作文,所以如此。東坡則雜以佛老,到急處,便添入佛老相和哄瞞人。如裝鬼戲放煙火相似。且遮人眼。(朱熹:語類,137)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所以發之於文皆道也。三代聖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今東坡之言曰:“吾所謂文比與道俱”。則是文自文而道自道,待作文時,旋去討個道來入放裡面,此是他大病處。只是他每常文字華妙,包籠將去,到此不覺漏逗。(朱熹:語類,卷百,p�39)

須明理,理精後,文字自典實伊川晚年文字,如易傳直是盛得住水,蘇子瞻氣豪善作文,終不免疏漏處。(朱子:語類)

最後的三段是對蘇子瞻(東坡)之貫道說而發,而蘇之貫道說,是看見載道說的簡陋,而提出以道家為乾的美學理論。對蘇東坡而言,文學之為文學本身與道是一體的,對程朱而言,道是存在於文學以外的東西,或者說,文學只是外加在道上面的一種修飾而已。對蘇東坡而言,創作的過程本身(表現)卻是道形成的過程。文學的體現,透過書寫,達致道的自由活動活躍及捕捉自然的律動。他從莊子的自然自發論說文章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見四部叢刊《經進東坡集事略》卷46, 第279頁。。他說他自己的文章:“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當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前書,卷57,第335頁。

朱子等人的載道論是非常粗糙的詩見。它和西方實證主義影響下的閱讀要求很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