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8部分

。要知道,馬種改良是一個為期很長很長的工程,一期、二期、三期,每一期都要二三十年。

就像原時空位面的小日本,搞了前後兩個相連線的馬中培育工程,每一期就是三十年。到了抗戰時期,最終搞出的還是一個人高馬大的‘東洋馬’。

在體高與力氣上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可也得了一種要老命的‘嬌貴病’。被土八路繳獲的東洋大馬就沒有幾匹能養得活的。那生活標準叫一個高杆。

要是放在21世紀,算是珍惜動物,說不定還能當寵物養呢。

小鬼子的馬種改良不能算很成功,但也不能算失敗。畢竟他們把自家比驢子都矮的土馬改良成了高頭大馬了麼。

而置身事外的來觀看小鬼子歷史上的馬種改良工程和陳漢眼下進行的馬種改良,各類細節比較一下,為什麼中國短短几年裡的成就就如此喜人了,那隻能說是富豪和窮鬼之間的差距了。

陳漢的馬種改良攤子鋪得有多大啊?

光是從外國陸陸續續引進的良種公馬就多達兩三千匹,而小鬼子呢?明治維新後,小日本搞起的馬種改良基礎是多大的盤子啊?是僅僅二十六匹公馬。

明治維新前一年,法國拿破崙三世為了感謝德川幕府為挽救法國養蠶業所做的貢獻,曾贈送給日本26匹阿拉伯馬。不識貨的幕府將這些世界上頂尖一流的騎乘馬全都賞賜給了大名及家臣。明治維新後,這些阿拉伯馬陸續被政府追回充當種馬,用於改良本土矮馬。

經過了近10年的改良,日本在冊軍馬的平均體高才追趕上了蒙古馬的平均身高。注意了,這是在冊軍馬,那個時候小鬼子的在冊軍馬能有多少?有沒有陳漢這幾年陸續引入的良種公馬的數量多都是兩說。

日本人的改良效果之所以不顯著,是因為優秀馬種的種群數量過少,僅僅是那26匹阿拉伯馬中的公馬,導致了嚴重的近親繁殖。

而陳漢除了在改良軍馬的品質外,著手進行的馬種改良還覆蓋了小型挽馬、輕挽馬、重挽馬產地等。陳漢在草原上建立的馬種基地都是有專門的分類的,建立專門的乘馬、小型挽馬、輕挽馬、重挽馬產地。各型引入的良種馬配出來的混血後代都根據各自特點,充作特定用途。比如剛才說的騎兵戰馬,還有步兵、炮兵、輜重兵以及憲兵隊中廣泛使用的挽馬;當然也少不了專門作馬術表演和賽馬的快步馬,也作為高階軍官及傳令兵的座騎。

以這個時代從歐洲引入的挽馬為例,同樣一輛炮車,六匹陳漢軍用挽馬拉得相當吃力,而四匹歐洲挽馬卻能拉著炮車奔跑如飛。這就是差距!

戰場上這就夠要命的。

所以,陳漢的馬種改良只是萬里長征剛剛走完了第一步,今後的任務更加重大,壓力也更加重大。

因為馬種改良工程並不是有一個好的開頭就成功了一半的。恰恰相反,一個好的開頭只會讓他們在後續的程序中壓力更大。在一個良好的基礎上展開‘升級’活動,要還是不能成功,那是不是就太笨了呢?

陳鳴足足在摺子上留下了四五百字的披紅,這才放下這本摺子,伸手拿起了陳聰剛剛遞上的摺子。

“哦,宋王要搞小學堂義務教育試點工程?”

全方位的開展小學義務普及教育,那是在扯淡。中國兩億+的人口,就算這幾年年年都有大批的人口向南洋、北美移民,可國內的人口始終在穩步增長,每年到點的適齡入學兒童不下三百萬,整個小學堂階段的適齡兒童超過兩千萬,而真正能入學的兒童連總數的15%都沒有。

所以,這小學堂的義務普及教育根本不可能全方面展開,那是中國的財政根本無法負擔的。

但是這個義務教育的試點工程卻未嘗不能真的開展。

陳聰的提議是在三京展開小學堂階段的義務普及教育,只是南北兩京+魯山,總人口也就二百多萬,這是指有三京戶口的,總人數絕對不到三百萬。小學堂階段的適齡兒童,大概還不到二十五萬人。而且這三個地方又是中國最最富裕的地方,權貴富商雲集,兒童入學率本就是中國最高的一批城市,學校密度自然也是中國最高的地方。

義務普及教育試點工程開始之後,還完全可以就此從市面上進行慈善募捐麼。這會大大減輕政府財政上的壓力。

再加上辦學地點可以就近選擇空閒的宅邸,預計需要真正投入資金建設的校園最多就百十來座。

學堂的規模都不大,一個年級兩個學班為基礎,一個班五十人上下,六個年級+學前班,一個學校少的就是五六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