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芬芳的神秘少女,這樣文化土壤下的中國男人,這樣網路環境下的推波助瀾,這樣的對美對性的特殊期望……男人在這樣一場審美豪宴之下,終於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不變的依然是對真對善對美的崇敬與渴慕。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哥倆好(1)
提醒:不要吃男人朋友的醋
都說男人是好鬥的,所以敵人也多。
敵人多的男人,如果沒有朋友,那就太孤獨了,所以,男人在尋找對手的同時,也有一種尋找對手一樣的激情去尋找朋友。
法國人阿·米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卡西諾戰役中,不慎踩上了地雷,雖然躲避迅速,但左腿仍然受了重傷,經過醫生的大力搶救才保住了這條腿。戰爭結束,他帶著十字勳章退伍,不久,他加入了一家體育俱樂部,開始進行長跑訓練。
1948年7月,米蒙來到了倫敦,參加了戰後舉行的第一次奧運會。他取得了第二名,冠軍是捷克的著名長跑家,被譽為世界長跑“火車頭”的扎託倍克。之後在三次重大的比賽中,似乎命運安排米蒙只能得第二。不過,他因此與冠軍“火車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說,扎託倍克是他的目標,英雄不分先後。接二連三地敗給扎託倍克,米蒙對他只有崇敬與欣賞。他把對手看做是自己的未來,他一直在追趕。每次在終點,兩個人都不急著歡呼勝利,而是分頭尋找著彼此擁抱,或是勉勵或是安慰或是祝賀或是鼓舞,惺惺相惜,英雄是沒有輸贏的。
之後,由於左腿舊病復發,米蒙好幾次中斷訓練進行治療。期間,他放棄了一系列的比賽,包括1954年的歐洲錦標賽,彷彿只有扎託倍克一個在寂寞地跑著。他雖然再次獲得冠軍,但是成績很一般,他開始懷念跑道上的老朋友。米蒙的病情也在加劇,走路得靠柺杖了,他幾乎喪失了信心。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經扎託倍克介紹在一位電療專家那裡治療,之後竟然奇蹟般地治好了,丟掉柺杖能自由地走來走去了,他又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1956年11月,米蒙、扎託倍克相約來到了墨爾本,第三次在奧運會上華山論劍。這次,米蒙報名的專案是馬拉松,並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奧林匹克金質獎章。這次“火車頭”扎託倍克沒有獲得名次,但是他飛快地笑著跑過來與冠軍米蒙緊緊擁抱祝福,米蒙情不自禁地哭了。回憶自己的運動生涯,米蒙一直強調,他感謝扎託倍克的“帶頭作用”,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冠軍,因為亞軍是冠軍的臺階。他需要這樣的過渡,需要這樣的可以激勵自己進步的朋友。事實上他們的友誼延續了一輩子。一個好的對手,比一個好朋友更可貴,因為他給自己一次又一次超越的機會,米蒙沒有錯過,而是堅持。
追趕的是對手,擁抱的是朋友;沒有永遠的對手,卻有永遠的朋友。
戰爭大都是兩個男人引起的。而我們世代為之謳歌的刎頸之交,也大多是一對哥兒們。在我們的文化裡,男人“寡情”,很容易被人原諒,而如果一個男人“不義”,則為世人所不齒。男人與男人的友誼,似乎就是義氣。不論是王子還是乞丐,他們內心都有對友誼的渴望,並以一種男性的豪情來確認男人的身份、能力、價值與意義。男人認為,那是一種雄性世界對男人的肯定,“級別”比愛情更高更權威,所以男人特別在乎同行的友誼。在“水滸傳”裡及金庸筆下,英雄與豪傑往往是“不打不相識”,這樣經典的男人友誼,壯闊或者殘酷,但是惺惺相惜裡,又有種蕩氣迴腸的壯美。
男人與男人的友誼一般有四種:
一是小時候一起長大的,那種打打鬧鬧分分合合的鄰家兄弟友誼,會保持一輩子。幼時的記憶,永遠是純潔、美好的。不少朋友喜歡參加小學同學的聚會,就是小時候的友誼更真,更值得回味。
二是因為一些特別的原因而結緣的,如對手或者仇人變成朋友的,還有恩人變摯交等。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應該就是這樣的友情境界吧。
三是趣味相投者,人以群聚物以類分,因為有共同志向與愛好,容易相悅相容。每個人潛意識裡,都有個願望,即找個與自己一樣的人。兩個都喜歡長髮女孩的男人也許會為一個長髮女孩而爭鬥,但是在這之前,他們肯定曾彼此分享過對方的喜好。
哥倆好(2)
四是合作者。他們也許有過共同利益,甚至有過極具信用的金錢往來。這種合作關係,也許沒有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但是,默契是這種友誼的最高境界,正如你看到兩個男人在風中頭靠得很近為對方點一根菸時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