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回之。本來的一場叛亂,被朝廷說成是好像兩國交戰一般。
如果是反叛,那性質是不同的,有叛軍的一方也有被反叛的一方,那交戰的重點就是奪取核心的權力,爭奪天下的權柄。而這種狀況的結果就是,人家鬥人家的,百姓漠不關心。一般的權力鬥爭百姓都是看熱鬧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但如果是兩國交戰,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一旦上升到國家興亡的地步,那就是匹夫也有責任了。
朝廷滿以為他們在實行了一系列輿論戰之後百姓會踴躍參軍,加入到守衛長安城這場經天緯地的戰事中來,但事實是,朝廷在長安城開設的幾個徵兵點幾天也沒一個人報名。就連那些曾經高呼著要為國效命的儒生,也都沒見影。
外面那麼冷,百姓們還是喜歡躲在自己家裡,守著熱炕頭陪著老婆孩子。誰當皇帝不要緊,能讓他們日子過的好才是重點。(未完待續。。)
第四百二十五章 災雪
關中經歷了一次幾十年不遇的嚴酷寒冬,冷風夾雜著雪花一直從十月份開始就基本沒停過。大雪成災,加深了這兩年來飽受旱災和兵禍創傷的關中百姓的災難,也令朝廷救災的形勢很嚴峻。長安城天子腳下,受災情況明顯要比城外輕,只要出了長安城,平民的百姓很多都沒熬住大雪壓屋頂。
關中的災民也是越來越多。
但在花集安率兵回到關中之後,朝廷已經無力再展開長安城以外關中地區的救災工作,地方的救災只能以地方官府自行解決,朝廷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收買人心和應對軍方叛變。對於朝廷來說,這個寒冬也是很嚴酷的,政治形勢的嚴酷。
臘月裡,即將新年,長安城內依舊是毫無生氣。只有那些大家富戶的老爺們才會在這樣的天氣到街上去晃悠,小門小戶的百姓基本都是縮在家裡不出來,一般長安城的百姓都有駐藏冬糧過冬的習慣,在寒冬出來討生計的人很少。也正因如此,即便長安城沒有戒嚴,路上也跟戒嚴差不多,街上走著的反而是防司衙門的人居多,當然也有被朝廷僱請來掃雪的壯丁。
朝廷的七萬大軍在長安城外二百里的地方便駐紮下來,從此那裡便好像成為一座孤島,朝廷想調查裡面的訊息難上加難。雖然長安城裡小道訊息還是不少,但朝廷察覺這些小道訊息基本沒有可信度,都是一些謠傳,朝廷的情報工作開展的很不順利。主要因為朝廷之前負責情報的便是軍方。以劉愈和楊烈為首。現在這個兩個人都已經失蹤,朝廷已經無法利用原本的情報渠道。新建的一些渠道,因為軍方的整肅而瓦解,現在也只有很少的訊息能從軍營那邊傳過來,很多情報還是過期或者是無用的。
本來朝廷以為,花集安要麼叛變,要麼歸順,中間不會拖太長時間。因為花集安軍中肯定會缺糧。缺禦寒的物資。但顯然朝廷低估了軍方在呼叫物資上的手段,雖然軍方將軍營從邊關撤到了關中,但徵調物資上,還是用原本花集安所用的那一套,不透過朝廷直接走地方,朝廷物資緊缺到捉襟見肘的地步,但地方的軍糧還是能源源不斷運送到軍營中去。雖然朝廷已經給割地都發了公文嚴禁軍糧擅自呼叫,但收效甚微,地方的官員能分清楚誰現在更強勢,軍方隨時都會篡奪政權。即便是朝廷最後得勝,他們也可說是按照順朝的法規做事。
那些吃著朝廷俸祿的地方官。心卻是向著利益,而不是朝廷。他們看熱鬧渾水摸魚的心態跟百姓的也基本一樣。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軍方跟朝廷的對峙尚無緩和的跡象,在長安城中,卻出現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亂事。
災民造反了!
事情緣起朝廷對賑災的虎頭蛇尾,朝廷在最開始時為收買人心在長安城內大肆發放救災物資,使得最先到長安城內避災的一部分難民得到了應有的物質保障,使得原本在城外的災民大量湧進長安城以獲得朝廷的庇護。
雖然長安城幾大城門大多時候是封閉的,但朝廷最開始時為了令災民安心,還是選擇開城門接納災民,接納了幾天之後,朝廷便承受不住災民的數量,之後沒再開過城門。可此時透過城門以及水道進入長安城的災民數量已經到了非常龐大的規模,朝廷救了幾天的災,發現物資實在緊張,於是救災的事情便拖延下來,引起了後續災民的不滿。
災民先是在城內發生了劫搶的事件,後來乾脆組織起來到官府去“請願”,上萬災民坐在京兆府衙門的門口動也不動,不搶劫,也不鬧事,令朝廷分外感覺到不安。
這一定是有組織的。朝廷馬上召開了幾級的會議,訊息一再上報到新皇那裡,蘇彥聽說災民們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