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和華中交匯的節點,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於1939年6月進入魯南後,首先建立了以抱犢崮為中心的根據地。1940年10月25日,一一五師第一軍區組建,這就是魯南軍區的前身。魯南是當年一一五師重點“經營”的專案。如果從歷史上看,山東八路軍是由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兩部分組成。從軍隊的建制上看,魯南軍區屬於一一五師體系,雖說在一一五師入魯前,這一帶就有我黨抗日武裝活動了,但發展壯大卻是在一一五師的大旗下。所以,以魯南軍區和濱海軍區八路軍部隊為基礎組建的二十二軍,也可以說是八路軍一一五師根脈的延伸。
1945年夏秋,中國抗日戰爭已進入尾聲。但鬼子投降了!國人在狂喜的同時還是感到突然,尤其是對大多數八路軍將士來說,他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勝利曙光已經在升起了,雖然他們已經非常強烈的感受到自1944年起,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形勢已大大改觀。 。。
第一章 桃子熟了(二)
1945年8月初,魯南軍區的兩個主力團,三團和五團;正向日偽軍據地發起連續不斷地攻擊。8月16日,勝利的捷報傳到魯南軍區時,部隊剛打下閆村,殲滅保安第二師師部和一個整團,俘虜就有1000餘人,師長申憲武也沒逃脫。就在在歡慶勝利的同時,魯南軍區接到組建第八師的命令。魯南部隊的番號為什麼排在未尾,這我是很難說清了,但據親歷者回憶,八師的師長人選是8個師中最後定下的。副師長何以祥在*中說:“商量結果,大家認為魯南軍區政委王麓水同志比較合適,他不僅政治水平高,而且有實戰指揮經驗,可以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同時認為,八師還須任命一個副師長,這時何以祥自告奮勇提出赴命。
何以祥時任山東軍區參謀處副處長。山東軍區沒有參謀長,司令部有參謀處,參謀處有處長,當年的那個“處長”在*時期算得上風雲人物,那就是副總長兼海軍政委李作鵬。處長從職權上看來沒有參謀長“大”,是否相當於二級軍區首長呢?依我看差不多吧。軍區首長考慮王麓水任教導二旅政治部主任時何以祥是該旅參謀長,有過配合工作的經歷,這事很快就這樣定了下來。
說了師長,又說了副師長,就輪到說參謀長了。和山東軍區一樣,八師也沒有參謀長。魯南軍區參謀處處長名叫來光祖,八師組建後不久,就返回了魯南軍區。但來光祖和這支部隊很有緣,淮海戰役後,又坐到二十二軍參謀長的位置上。這時候主管司令部日常工作的人名叫馬冠三,馬冠三原是魯南軍區作戰科科長,來八師任參謀處主任,馬主任在這張板凳上差不多一直坐到百萬雄師過大江。
雖然司令部沒有參謀長,但政治部主任卻是沒有“缺席”過。雖然同是主任,政治部主任“官帽”要比參謀處主任要大,要論八師的師首長,也就是王師長和何副師長,再就是政治主任劉春了。劉春,河北人。王師長是“老表”,何副師長是“川娃子”,所以劉主任在山東算得上是“半個地主”了。依何以祥的話說,劉春是個能說會寫的知識分子幹部,填表的話,也就是學生出身。劉春1937年入黨,但不知是不是在紅軍時期。不過,稍稍作點補充,劉春是在二十二團政委任上提升的,但提的是副主任。師副主任和團政委今天是平級,但當年副主任就是“準師”的上級了。實際上,劉春任副主任時間很短,很快就升任八師政治部主任,直到解放戰爭勝利後才離任。
王麓水原來就是魯南軍區政委,八師指揮機關其實就是魯南軍區前指的原班人馬,兩塊牌子罷了。出門打仗了,就掛“前指”;“回營”了,就是軍區。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八師”論級別應該是軍了。以後,從八師在山野中的地位上看,好象也是如此。但所謂的“高職低就”都是現代人發明的,當年沒這一說,反正就是這麼一回事。戰爭,今天不知不明天事,不要想得太多了。
八師直屬隊除了通訊隊、還有偵察隊,但最值得一提的是特務營。特務營原來是軍區特務營,這個營很有戰鬥力,以後多次在關鍵的時候出馬,這次被“挖”到八師,軍區基本就空了,魯南軍區從此“一蹶不振”。如果讀一些戰史,你會看到山東許多二級軍區一茬茬的升級主力,如膠東最早送走的是四十一軍(東野四縱);接下來是二十七軍(華野九縱);再是三十一軍(華野十三縱);還有呢,三十二軍也是膠東部隊吧。以後華野有個魯中南縱隊,顧名思義也就是魯中和魯南的部隊,魯南充其量“半壁江山”。不過,話也要說回來,魯南根據地面積最大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