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句曲山(又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見太平”。多為山洞泉源,與風水觀念不無關係。
道書所列福地,多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於洞天一級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觀念大約形成於東晉以前,編集上清派仙人本業的《道跡經》《真誥》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跡經》還稱引道書《福地誌》和《孔丘福地》。
戰國以來盛傳“三神山”說和“崑崙山”說,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崑崙山則遠在西方。
道教形成以後,隨著道士入山隱居、合藥、修煉和求乞成仙,群山壯麗的景色,奇峭的峰巒,幽奧的洞壑,從洞中湧出的溪流,和山中變化的萬千氣象,都足以引起共鳴並激發他們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種種傳說,從而逐漸形成大地名山之
早期道經如《抱朴子內篇》《真誥》等都講到,欲求神仙,須登山請乞、入山居住或合藥。
葛洪按引仙經,其中提到華山、泰山、霍山、恆山、嵩山、少室山、長山、太白山、終南山、女兒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犢山、安丘山、潛山、青城山、峨眉山、金城山、山、雲臺山、羅浮山、陽駕山、黃金山、鱉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蓋竹山、括蒼山等二十餘座。
並謂:“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難,不但於中以合藥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認為是洞天福地。
按照道教觀點,天、地、水乃至於人皆一氣所分。
仙境也是“結氣所成”,它們相互感通,構成縱橫交織的立體網路。
但因氣質清濁之異,而上下有別。
故《天地宮府圖序》稱:“道本虛無,因恍惚而有物;氣元衝始,乘運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宮闕於清景;幽質潛凝,開洞府於名山。……誠志攸勤,則神仙應而可接;修煉克著,則龍鶴升而有期。至於天洞區畛,高卑乃異;真靈班級,上下不同。”
《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序》亦云:“乾坤既闢,清濁肇分,融為江河,結為山嶽,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聖上真主宰其事,則有靈宮府,玉宇金臺。或結氣所成,凝雲虛構;或瑤池翠沼,注於四隅;或珠樹瓊林,疏於其上。神鳳飛虯之所產,天澤馬之所棲。或日馭所經,或星纏所屬;含藏風雨,蘊蓄雲雷,為天地之關樞,為陰陽之機軸。”
按照這一理論,不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
不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
天上仙山乃真氣所化,又下應地上宮府。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
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華夏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這裡不可能是十大洞天,也不可能是七十二福地。最有可能的就是三十六小洞天,也不知道是三十六小洞天的排名第幾?”
秦風看著眼前的世界,開口尋思著。
眼前一派仙氣瀰漫,祥雲騰飛的景色。
說實話,眼前出現在秦風視線中的世界,確實很美。
比電視劇之中所展現的那些仙境還要美上三分。
眼前所出現的世界,是一座山峰。
聳立雲端。
而秦風此刻所在的位置,就是在山腳下。
眼前所出現的是一路沿山而上的青石板臺階。
每一塊青石板臺階,都散發出一種青色的光芒。
顯得格外的美麗。
遠處山嵐重疊。
雲霧繚繞。
無比的具有仙境。
“不管那麼多了,上去看看就知道了。”
秦風眯著眼睛,收回了思緒,心中想道。
僅僅在這裡看,是看不出什麼的。
洞天福地可以說是華夏道家整個傳承的精華,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從上古之後,道家傳承的這個洞天福地就消失了。
但是這並不妨礙秦風對於道家傳承的一些猜測。
想到了這裡,秦風立刻就行動起來。
邁開了步子,直接朝著那青石板臺階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