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俄國人的挑戰,程璧光命令艦隊轉向,與俄國戰艦排成兩條同向的戰列線。4門威力巨大的11寸40L克虜伯火炮緩緩轉動著瞄準著遠處那艘形單影隻的俄國巡洋艦,雙方的距離不斷接近,8000米,6000米,5500米!當測距儀計算出來的資料傳達到炮位上,然後炮手使用望遠鏡式瞄準具參照炮表對遠處的綠松石號進行瞄準,隨後擊發開炮!…。
“轟”伴隨著霹靂一般的巨響,臺北號首位瞬間被騰起的火球所籠罩,4發11寸炮彈以700多米每秒的速度飛向5500米外的俄國戰艦。高速炮彈與空氣摩擦發出刺耳的聲響。瞬間響徹整個戰場。猶如催命魔音一般伴隨著炮彈向俄國人飛去。幾秒鐘後,綠松石號周圍被水柱所籠罩。
隨後測距儀透過計算水柱與敵艦的距離重新進行測距。然後將修改後的距離和航向資料重新傳到炮位,隨後炮長解算射擊諸元進行下一輪較射。這套由徐傑提出的炮擊原理已經十分接近無畏時期的火控原理了。。只不過現在的測距和測向還是比較原始,而且解算任務是交給炮塔處的炮長去解決而不是用專門的控制檯去解算,總體來說無畏時代的炮術原理就是測距解算傳輸資料然後較射修正。而現在北洋採取的炮術則是沒有專門的解算部門,畢竟現在的射程還不算很遠,而且類似德雷克和倫坡的系統還沒有搞出來,夠用就行,沒必要搞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而這套經過徐傑提出。北洋上下一起研究的射控系統終於在實戰中得到第一次檢驗,雖然這套系統不像戰艦那樣顯而易見,但是其帶來的海戰革命性變革將一點也不亞於當年的加里波第系列裝巡的誕生。今天,外洋艦隊將利用全新的炮術理念和火控系統來宣誓華夏海軍的強力。而綠松石號將成為這一歷史性時刻的試驗品!
這套系統的運作經過多次演習之後還算順暢。短短3輪齊射後。就有一發11寸炮彈在4500米的距離上準確命中了正在逃竄的綠松石號,這發11寸炮彈落在綠松石號的船體仲部,一聲劇烈的爆炸後,兩門6門炮被炸飛,一團明黃色的火焰開始在船體上蔓延!
感謝書友山輕盈的打賞,以及書友dramekyo、olio的月票支援和書友wbp的評價票。話說,這幾天的訂閱很是讓人傷心啊,才400+。這讓作者情何以堪啊……!(歡迎您來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甲午之華夏新史第四百零三章 首殺
在經過短暫的沉默後,綠松石號的4門8寸炮也開始反擊,伴隨著火炮轟鳴,4發8寸炮彈飛過雙方之間4KM左右的距離落到了臺北號的周圍,不過最近的一發炮彈都距離戰艦70多米。外洋艦隊並不急於靠近對手, 兩艘戰艦隻是慢慢的用11寸和6寸炮遠遠的開火,保持距離。在這樣的距離下,兩艘戰艦的精度還算可以接受,既然對方因為各種原因已經不可能跑掉了。那麼在開始的時候外洋艦隊也沒有必要直接在3000米的距離是上和對方拼刺刀,畢竟6寸炮的高爆彈打到身上也不好受啊。
在4000米的距離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射,雙方發現自己的6寸炮效果很一般,除了國泰號,無論是臺北號還是改進後的綠松石號,雙方的裝甲防護面積都不小,大量的6寸炮打到側弦裝甲上後,穿甲彈可以留下一個小小的彈坑。而苦味酸高爆彈命中後最後燒黑一塊。只有少量的炮彈命中甲板上的建築物後才可以點一把火。。運氣好的話還能掃掉一門12磅炮或者其它什麼東西。
副炮的話,雙方都沒什麼指望了,然後只能比拼主炮火力,而此時,作為各方折中結果的綠松石號又一次暴露出了火力不足的問題,面對高防的臺北號,綠松石的8寸炮打出的100KG左右的炮彈根本無法對臺北號厚重的裝甲造成太大影響。甚至連震裂都做不到,彈重太輕了。而臺北號的11寸40L主炮加上被帽穿甲彈的則足以對綠松石的6寸主裝造成嚴重威脅。當然。因為技術的不成熟性,炮彈被帽脫落或者因為彈體強度不夠產生的碎裂還是經常發生的,不過那些沒有問題的炮彈所產生的巨大殺傷已經足夠顯示出新式被帽穿甲彈的威力了!。…。
在第一發11寸炮成功的將2門6寸炮炸飛後。5分鐘後第二發11寸炮彈狠狠的敲在了綠松石號的炮塔上,不過很悲劇的是因為角度問題,11寸炮彈的鋼製被帽在撞擊後脫落,隨後在炮彈沒有穿透硬化層的情況下。彈頭直接和炮塔上哈維裝甲的硬化層發生碰撞,伴隨著一聲巨響,碰撞產生的衝擊引爆了炮彈。這發炮彈可以說是穿了一半發生了爆炸,雖然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