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需要打一段時間後停止射擊,從新分配火力,否則的話根本打不著目標。。…。
而這對於德國人來說也算一個好訊息,畢竟如果對方的戰列艦在實際交戰中並不能把龐大的數量優勢轉換為火力優勢的話,那麼數量少的一方的劣勢就可以彌補。而這更加堅定了提爾皮茨在未來的戰鬥中面對大英帝國艦隊的勇氣!
感謝書友地獄女皇、lx731209、天機書生、醉笑道的月票支援~~~。(未完待續……)
。
。,
。
甲午之華夏新史第五百六十五章 更粗的火炮更大的戰艦!
兩場測試結束後,華夏共和國海軍開始進一步熟悉和掌握這級戰列艦,而德國海軍沒有閒著,他們在根據這兩場測試的結果制定下一步的發展方略,而在這一刻提爾皮茨和他手下的德國海軍的雄心再一次顯現出來。“裝備著12門12寸火炮的戰列艦僅僅是一個計劃的開始,我們會繼續努力,直到公海艦隊的實力得到世界的承認和尊重。”提爾皮茨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誠然如提爾皮茨日記中所寫的那樣。經過測試後,德國海軍已經被未來美好的前景所吸引。龍興級戰列艦上所體現出來的強大戰鬥力讓德國海軍上下折服。而隨後的一些測試證明,龍興級戰列艦的建造非常成功,動力系統、武器系統、指揮和通訊系統表現非常完美。這已經證明了德國海軍有建造更大噸位戰艦的能力,所以德國海軍一面準備建造4艘和龍興級同型號的拿騷級戰列艦。。一面準備開工新式戰艦!
“我們需要裝備更大口徑的艦炮,12寸無法滿足未來的需要,相對而言,如果可以,我倒是希望可以把多達12門的12寸艦炮換成8門到9門更大口徑的艦炮,比如說350MM,甚至是380MM。”舍爾在彙報中這樣寫道。此時的德國海軍已經徹底從強調投射量和射速的舊有體系中脫離出來,他們的要求變成了強調艦炮的毀傷能力,要求刀刀見血!。…。
而在希佩爾的報告中。他著重談了對未來快速艦隊的看法。在這一點上,他和歷史上完全一樣,對速度並不是十分看重。在報告中他這樣寫道:“在前衛艦隊的交戰中比拼艦隊速度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甚至是誤入歧途!偵察艦隊的作用就是擊敗對方的偵察艦隊然後突破敵方前衛的封鎖將對方主力艦隊的位置規模等相關資訊傳遞給主力艦隊。”
“在這個要求下。前衛艦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對付對方的前衛艦隊,否則的話,連對方前衛都收拾不了,又如何發現敵方主力艦隊?英國人需要有超越裝甲巡洋艦的速度的戰艦去在廣袤的大洋上追擊破交艦,而德意志帝國沒有這個必要,我們的前衛艦隊速度只需要比對方主力艦隊快。並且可以利用較好的防護和火力在遇上對方主力艦隊時能夠爭取時間撤離戰場即可。”
面對兩位部下的報告,提爾皮茨十分認同。但是在隨後在和海軍艦船設計部門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新式戰艦的火力佈局問題又一次擺在了他的面前。新式戰艦使用威力更強大的14寸級別的艦炮已經成為定局。在為拿騷級戰列艦研製出新式的12寸50L長身管艦炮後,下一步就是裝備14寸45L級別的艦炮。但是在具體火力安排方面,德國人又重新陷入了躊躇之中。8、9、10、12這幾個數字再次在提爾皮茨腦海中晃悠!。…。
是4座雙聯裝主炮還是3座三聯裝主炮。亦或者是5座雙聯裝和4座三聯裝?面對這4種火力搭配,提爾皮茨再次陷入了深思之中。從火炮數量上來看,陷入是12門火炮最為生猛,但是實際上卻並不是這樣,反而是最不可取的。如果一艘戰列艦要裝備12門14寸以上火炮並且有還算過得去的防禦和航速的話,那麼噸位至少要到3萬噸以上!先不說德國造船廠在建造這樣巨大的戰艦時會不會出現什麼情況,單純就從效能而言,德國人也有更好的選擇。或者說12門主炮的佈局僅僅是無奈的一時之選。…。
比如說美國人建造的新墨西哥級和田納西級為代表的美帝1戰鐵烏龜。他們都裝備了多達12門14寸艦炮,這個效能在一戰時期堪稱巔峰。總體而言硬體效能上比女王和復仇級戰列艦要強。至少在硬拼的時候是這樣。如果排除火控和炮彈因素,和德國的巴伐利亞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不要忘了,重量上新墨西哥級要比巴伐利亞重了4000噸!
究其原因呢,是美國人當時沒有15寸以上的艦炮,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拿14寸炮湊數!當美帝在基本相同的艦型上換裝了4門16寸火炮後,這級脫胎於14寸鐵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