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2部分

的是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名望之士,五更則是退休致仕的高階官員。

顯然,三老的地位是高於五更的。

所以在漢室,這兩者合一,共同組成了三老。

如今,韓嬰卻要將這兩者再次分開。

這讓劉徹心裡面非常開心。

事實上,他提出養老禮,並且拿到這石渠閣上,就是想讓儒家幫他把這個話說出來!

漢室的三老,威權太大了!

某些名望高的三老,甚至在地方上,地位是高於郡守和郡尉的。

郡守與郡尉在他們面前,就跟三歲小孩子一樣,只能乖乖低頭挨訓!

甚至,即使劉徹這個皇帝,在他們面前,也得做個樣子。

在過去數十年,三老群體,幫助劉氏,穩固了統治根基,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但在現在,卻已經有些顯得不合時宜,甚至開始出現弊端了。

毋庸置疑,兩晉南北朝的門閥政治的萌芽,就是在漢三老群體之中迸發出來的。

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下,一個退休致仕的兩千石甚至是九卿,在回到家鄉後,所能擁有的莫大權柄。

他們上可以跟皇帝通訊,不爽了就告御狀。

下可以讓方圓百里的百姓全部服從和崇拜——家鄉出了個九卿,這是莫大的榮譽!特別是年輕人,肯定極為崇拜對方。

現在,漢室的陵寢制度依然存在,而且因為漢室立國至今也不過五十幾年,這弊端還看不到。

但再過二十年,三十年,就肯定能看到了。

雖然說,如今隨著技術和社會發展,門閥制度,在理論上,已經被消滅在萌芽之中——原因很簡單,知識和權力,不再是被某一小撮人所把持,只要你願意,並且有能力,那就不需要其他人的提攜和栽培,透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成為學霸,走上人生巔峰。

但,地方抱團現象也肯定會非常明顯。

劉徹可不希望在未來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一個個特殊利益集團所把持。

要避免這一點,就得對三老制度下手。

但皇帝是不可能對三老制度下手的。

因為,漢室的最高國策,就是以孝治天下。孝是高於德和忠以及義的最高道德標準。漢人認為,一個人倘若連孝道都做不到,那也就不要指望他能做好其他事情了。

推崇孝道,就肯定要崇老,尊老。

而崇老尊老的天子不可能對三老制度下手。

這成了一個死結。

直到某天,劉徹從故紙堆裡翻出了五更制度,頓時驚為天人,心動不已。

五更雖然依然特權階級,但待遇比之三老,自然是下降了一個等級了。

天子尊事三老,兄事五更,這一句話,就足以地方上的那些退休官員們的權力,缺失一個最重要的拼盤。

也意味著他們,幾乎不可能再舉著几杖,跑到縣令甚至郡守的官衙裡,去找縣令和郡守要一個說法了。

所以,劉徹一直就在蠢蠢欲動的想要找個機會,將五更制度復活。

但,他想來想去,也想不到任何一個可以在朝堂上光明正大的說出這個話的藉口。

因為,劉徹很清楚,將三老劃分為三老與五更。

這其實就是在砍福利。

砍福利是最容易得罪人的事情。

作為一個明智的皇帝,他當然不會將下面人的怨恨和怨懟,攬到自己身上來了!

一個好皇帝,永不背鍋!

於是這事情就尷尬了。

直到石渠閣之會的構想開始萌芽,他才發現,這石渠閣是最好的機會。

因為崇古的儒家肯定會想撿起三老五更制度。

這是儒家的天性!

就跟蘿莉控看到loli,一定會情不自禁的做出一些猥瑣的怪蜀黍舉動一樣,不可能避免的事情。

而事實也證明了劉徹的選擇!

韓嬰果然跳出來,提出了五更制度。

太完美了!

劉徹幾乎就是迫不及待的說道:“明尊三老、五更,聖王之道,朕豈敢不從?其令有司從韓子之議,定三老五更之制!”

他更是進一步的指出這個事情的迫切性:“《易》陳負乘,《詩》刺彼己,永念慚咎,無忘厥心!有司當明朕崇老、尊老之心!”

這就是要將這個事情作為重點工作來推進了。

頓時,太常竇彭祖就跟吃蒼蠅一樣難受,苦著臉,無可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