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革命根據地,也是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地之一。徐向前、李先念率領紅四方面軍曾在閬中戰鬥了22個月,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紅33軍區域性設於閬中。

張飛魂斷閬中

張飛,字益德(《三國演義》中稱“翼德”),作戰勇猛,為蜀漢“五虎大將”之一。劉備攻取四川后,封張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並任巴西太守鎮守閬中。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伐吳,令飛由閬中率軍會師江州(今重慶),臨行前被部下所殺。張飛死後諡為桓侯。葬於閬中。據說公元221年,張飛為急於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逼迫部下趕製盔甲,被部將範疆、張達二人殺害。範、張二人割下張飛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作為晉升之階。他們乘船順長江東下時聽說孫權已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失措,把張飛的頭顱拋入江中,頭浮到雲陽地界被一漁翁撈起,葬在雲陽鳳凰山麓。所以至今還流傳有張飛“頭葬雲陽,身葬閬中”的傳奇故事。

張飛鎮守閬中達7年之久,他保境安民,大敗張頜,人民敬其忠勇,為其築冢建祠,祭祀紀念。現在桓侯祠為明清時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古建築群,佔地10餘畝,由山門、敵萬樓、左右牌坊、東西廂房、大殿、後殿、墓亭、墓組成,建築面積達2200平方米,甚是氣派,從初建時算起,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已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站在張飛墓前,那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的場景在腦海中呈現。同時也為張飛一代英豪被兩個無名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