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無話可說。
繞行400多米的牛腸子後,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又進入另一個牛胃。這個“牛胃”原是村中的一眼天然泉水,後開拓成一個水塘,這個半月型的水塘,水面有1000多平方米,村人稱之為“月沼”。月沼為何不開成滿月形呢?這又不得不提胡重娘。1407年前後由重娘丈夫,時任山西糧運主簿的汪辛出白銀一萬兩,首先把村中的一泓天然泉水開掘為月塘,作為“牛胃“,後來又開挖400米的水圳作為“牛腸”,從而奠定了這牛型村落的基本結構。據說開挖關鍵專案月塘時,很多人都主張挖成一個圓月型,而重娘卻堅決不同意。她認為“花開則落,月贏則虧”只能挖成半個月亮;儘管花好月圓從來都是中國人最美好的祝福,然而是重孃的堅持,月塘最終還是“半個月亮爬起來”。這是汪氏祖先追求“花未開,月未圓”境界的最好詮釋。月沼是宏村的中心,更是婦女們聚合的樂土;她們在岸邊漿洗、在水邊傾訴、在村頭垂淚,思念遠方的親人,嘆息似水的年華,在無奈的鏡花水月中寄託自己的夢想……
水流最後匯入南湖,經過濾後流入河道。整個水系把宏村串了起來,“牛腸”從每家每戶的門前流過,形成了“浣汲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渠”的景象。遙望當年,在一個月圓之夜,走在這古巷之中,身邊是水聲潺潺,眼前是水光與月光交相映襯,想必整個身心都陶醉了,縱有許多雜念或煩惱,也會有醍醐灌頂,清靜無爭的感覺……
txt小說上傳分享
行走徽州(四)——文化底蘊薰出來的西遞(1)
看完宏村已近中午,導遊把我們邀上車往下一站西遞趕,中途在一所好像是與公安部門有關的飯店吃飯,八人一桌,沒啥吃的,就是那難吃的白味魚,蘿蔔燒肥肉兩個葷菜。都是來旅遊的,大家也不計較,只管吃飽了事,僅半小時時間已吃完飯,出門等車的時候看見我們就在西遞工商所旁,看見同仁的辦公室,格外親切……
車行幾分鐘就來到了西遞。
“黟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這是大詩人李白描寫西遞村的詩句。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城東,座落在黃山南麓,距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54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這個美麗的古村落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至今已有960年曆史。在遠古時候,這裡的交通極為不便,必須乘船逆流而上,在桃源洞前棄船登岸,穿洞而過,再沿山間小路蜿蜒數里才能到達西遞。其地型結構酷似《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也因此西遞人自詡為“桃花源里人家”。與宏村的“牛”型村落不同,西遞是“船”型村落,登高俯瞰,整個村落就像一艘面向西南的大船,金溪、前邊溪、後邊溪三條河流自東向西穿村而過,在村口也就是“船頭”匯入西溪。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據說,西遞胡氏的五世祖胡士良於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從江西婺源前往金陵,途經西遞,發現這裡山型有“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便請風水先生詳細測算,得出“船型西遞,大吉大利”,“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結論。於是選定西遞為胡氏家族安身立命之地,舉家從婺源遷至西遞。
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宏村是一幅天然水墨畫,小橋流水,輕描淡寫,淡雅素淨;西遞則是一幅古建築圖,粉牆黛瓦,佈局嚴謹,飛簷斗拱,錯落有致;宏村給人的感覺是靜謐中蘊涵靈動的韻致,西遞則是古樸中凝聚歷史的滄桑;到宏村主要是看水,而到西遞則是看老房子,看看徽派明清古建築的特點。而對於我這不懂建築的過客,我感觸更多的是西遞厚重的文化。西遞不論在建築佈局、營造技術還是裝飾工藝上的成就都是極其巨大的,被人們譽為代表著中國唐宋以來住宅和人居環境建設方面的最高水平。它們還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載體之一,是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的產物。
來到西遞,不得不說牌樓。當我們來到西遞村口,一座興建於明萬曆六年的“胡文光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