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二章 修內司官窯

當李響跟著父親來到修內司官窯時,還是被眼前規模龐大的窯場所震驚了1

在高不過百米的丘陵上,遍佈著十幾個窯爐,這些窯爐都是倚山而建,就好像一條條長龍盤踞在山坡上,在山坡下,有一大片工場,遠遠的已經可以看見不少陶工忙碌的身影。

這場面真是令李想震驚了,沒想到這宋代的官窯,竟然規模如此龐大。

可是,朝廷既然擁有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為什麼還要派遣官員在龍泉等地監燒“供器”呢?現在李響猜到了大致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臨安本地的瓷土資源並不太理想,而古代制瓷業對地理環境和資源的依賴性是很強的。

從現在父親督造這批青瓷茶盞殘品率幾乎近百分之百來看,臨安的瓷土確實質量不行了,南宋官窯器的胎質比較疏鬆,易破碎,還有開片,所謂“無片不成官”,開片是南宋官窯瓷器的一大特點。但無論是冰裂紋也好,梅花片也好,美則美矣,卻不實用,試想,將滿是開片的瓷器當作日常生活用瓷不免存在衛生問題。就像茶盞,喝茶之後留下的茶垢,如果是有開片就不太好清洗,所以這批茶盞是要求不能產生裂紋的。

南宋時,這種茶盞的造型,酷似一個覆轉過來的鬥籤,所以人們稱其為“斗笠”,其特徵主要是:口徑、底徑的比例,比五代斜壁碗的口徑、底徑的比例均有所增大,造型比五代的斜壁碗更為秀氣,更為挺拔,更為輕盈,更為瀟灑。

但它卻存在這樣幾個缺點:一是碗的口大、底小、身高、壁斜,佔據的空間較多,致碗的容量相應減少。二是碗的圈足過小,重心不夠穩。三是口與底之間的距離過大,端拿不方便。南宋茶盞為什麼要設計成這種造型呢?

這大概是為適應當時人們飲茶的需要。宋代茶葉的加工方式、飲茶習慣都和後世不同。後世人們多把茶葉製成絲狀或片狀,飲前用沸水將茶葉泡開,飲時只飲其汁而棄其葉。而宋時人們在飲茶前喜將龍腦、膏或將枸杞泥、綠豆、炒米、芝麻、川椒、山藥加進茶葉中,混合碾碎,或烹或煮,飲時將茶汁、茶末一道吃掉。

為適應這種飲茶習慣,陶工們才設計出了那種撇口、斜壁、小底式樣的瓷碗。用這種式樣的瓷碗飲碾茶,能夠收到易幹不留渣之效。假如宋人使用後世流行的那種底徑較大、器壁較直的茶杯飲碾茶,那麼茶末就會粘在內壁而不易傾倒乾淨,就不可能收到“易幹不留渣”之效了。北宋時期出現的這種瓷器,一直延至南宋仍在生產。

與官窯相比,龍泉窯青瓷的胎質比較縝密堅硬,尤其是白胎厚釉青瓷,釉面光潔不開片,既美觀又實用。當然,宋代瓷窯裝燒技術最為重要的成就,就是發明了覆燒法和“火照術”,定窯就大量採用覆燒方法,還使用了一種墊圈式組合匣體。這種燒製方法的優點,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間,既可節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變形,從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產量,對南北瓷窯都產生過很大影響。

不過,官窯卻不太考慮成本和產量,最重要的是質量!如果燒製不出宮內需要的精品瓷器,那就是失敗的!要知道這可是在古代,所謂伴君如伴虎,搞不好皇帝一個不高興,掉官帽都是輕的,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全家流放,殺頭都有可能!

李響估摸著,官窯的佔地面積,不下兩三百畝之巨,在這片工場的中央,有片青瓦紅牆的房子,大約就是官窯的“行政辦公樓”吧!

李康呵呵笑道:“響兒,這是你第一次到這兒來,就讓為父帶你好好參觀一下吧!今天也是最後一次燒製宮裡要的青瓷茶盞了,要是再不成功,為父大概就得脫掉這身官服,淪為普通老百姓了,響兒,你會怪為父嗎?”

李響搖頭,認真地看著父親道:“父親,我保證這次一定會成功!而且,即使是您丟了官,孩兒也沒有什麼可以抱怨的,因為父親是一個好官,更是一個好父親!”

聽到兒子說出如此令他寬懷的話,李康也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好,說得好!咱們走吧!”

整座官窯衙門坐西朝東,大門兩側各聳立著一隻一米多高的漢白玉大理石獅子,一進門兒,先是一個高高的四合院兒,天井似的院子,正對著大門有一個五角亭子,亭子的五根柱子、臺階及亭子裡的圓桌、石鼓均為漢白玉大理石製成,亭子兩側各有一個由烏龜馱著的一米多寬四五米高的漢白玉大石碑。

四面圍牆厚實的青磚一塊抵得上四塊後世的紅磚大。屋頂青色的厚厚瓦片如黑魚的鱗片在燈光下閃爍著幽幽的光澤,高高翹著的屋簷雕刻著精美花鳥圖案,盡顯莊嚴與華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