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更進一步認識到不僅硫酸銅,其他可溶性銅鹽也能與鐵生置換反應,即不純的鹼式硫酸銅或鹼式碳酸銅不溶於水,但可溶於醋,用醋溶解後也可與鐵起置換反應,顯然認識的範圍又擴大了。到唐末五代間,水法鍊銅的原理應用到生產中去,而宋代又更有展,成為大量生產銅的重要方法之一。
李響聽得此時制銅技術已如此達,也是吃了一驚,這多少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心想自己對南宋時的技術瞭解得還是太少,這樣一來反而有些束手束腳,使得許多本來就已存在的技術不敢運用。
至於硫酸,因為水解法制銅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綠色物質,這些物質再經過提煉便可製成硫酸,又能再次用到水解銅的製作過程中,也可以說是回收再利用的典範了。此時硫酸多用瓷器盛裝,因此在制銅廠內便有大小一不的瓷容器,李響此時又暗歎自己無知,心想如果早些來制銅廠的話,也不用專門定製瓷罐了。
聽到李響又問及銅絲的製作方法,那負責人周梁便將李響和王林直接帶到了製作現場,此時正有一批銅絲開始製作,只見工匠先將一根細銅條的一頭砸細,然後穿過一個模具,從另一端用鐵鉗夾住拉出,又固定在卷軸上,再將卷軸慢慢轉動起來。由於這個模具浸在油中,因此銅絲拉制過程中不易熱,而且油也起到了潤滑作用。不一會那銅條已被完全從模具中過了一遍。
這工匠又將銅絲的另一頭弄細,再穿過稍小的一個模具,又固定在另一個卷軸之上,如此反覆幾次,銅條已基本變為銅絲,只有原來一半粗細了,然後再將銅絲放入爐中加熱回火,又經過幾次拉伸,此時銅絲已只有一毫米粗細了。
李響看得驚訝之極,這種拉伸法本來是後世用來製作電線的方法,只是如果採用流水線生產的話,銅絲的拉伸是一次性完成的,具體的方法是:銅絲穿過多個模具,而每個模具之後都有卷軸以不同的轉用力拉伸,而到了最後的加熱爐內,又可以直接上漆與烘烤,出來的直接是成品的漆包線軸了。
李響自然知道目前的水平要實現後世的製作方法簡單是天方夜譚,但他對古代製作銅絲的工藝已大為驚歎。倒不是這種拉伸法制作銅絲有多先進,主要是銅材的純度顯然已達到了一定水準,否則也不會有如此好的延展性了,當然這也是水解法鍊銅的功勞了。
李響看得驚訝,又問道:“周大人,這銅絲最細達到什麼程度?”
周梁一時也不好描述,便又將李響帶到了製成品的庫房,拿出一根最細的樣品來,李響估計了一下,大約有0.5毫米左右,心想這等粗細也足夠了。又聽林為部道:“其實要再往細拉,也是可以的,只是再細的銅絲卻沒人需要了,銅絲的需求量本來就少,多為一些手工藝人用來製作各種裝飾品,或又有人用來製作琴絃。”
李響聽得連連點頭,心中卻想這銅絲現在是沒太大用處,可有了電機和電池或之後,恐怕還遠遠不夠呢。他心中所想甚多,自己一時低估了宋朝的製作工藝,而且遇到不太確定的情況時,又經常是自己憑空猜想,看來這樣下去可不是辦法,以後還要專門花時間多多瞭解一下各行各業的展情況才是。
回到紹熙府之後,李響便又找了幾個人來幫他民。
李響看天色尚早,便又將列印出來的簡易電動機的模型圖拿了出來。
這臺電機採用木製轉軸與銅製軸承,轉子採用三組線圈,用普通的鐵片做成t型,每組疊加30個,總共需要90個t型鐵片,然後將鐵片分為三組固定到轉子上,再將銅線按相同順序繞在t型鐵上,繞制的時候每圈不能相互碰到,並且每層之間要用油紙分隔用於絕緣,這就是轉子的製作。其實李響此時也沒太多時間來檢視矽鋼片或矽鋼片是如何製作的了,所以他想著只要能運轉起來,便算成功了第一步。
至於定子,李響採用三組永磁體,每組採用若干小磁鐵固定在一起,而電極刷就採用簡單的銅刷。如此一來,一個簡單的電機便算設計完成了,只是李響將線組的繞制工作放在了最後,繞線的繞制他是一定要親自參與的。
其實李響在此之前還查詢了當時磁鐵的製作方法,卻現古代大都是用現成的磁鐵礦。李響心想如果有了電,最起碼能造出比天然磁石更強磁場了,因此要製作人工磁鐵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一晚,李響又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回到家中,秀娥她們已像往常一樣準備好了一桌豐盛的飯菜。
飯間,李響忽道:“離開榮德縣已有一段時間了,父親,我想後天就得回去了,這裡的事情就交給王大人他們,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