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需要留在關中,而剩下的武將,大多實力不是很強,難以擔任主將的職責,除了謝艾,真的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了。
況且,自己從涼國借來謝艾,是花了大價錢的,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其實,在華安的心中,之所以要派遣一支偏師攻佔幷州,那是因為自古以來,從北向南打,從西向東打總是容易取得勝利,而由南向北打,則多是以失敗而告終,而中原是核心區域,不能不立即佔領,在佔據中原之後,就必須渡河北上,這樣一來,就處在了由南向北進攻的態勢,在氣勢上輸了一截,而由幷州東下進攻,則完全就不一樣了。
華安讓楊安和趙武各自領兵兩萬跟隨謝艾出征,另外派遣四萬後備人馬,擔任謝艾大軍的後勤運輸和補給。
而在華安親自率領的主力方向,則有親衛軍一萬人馬,無當飛軍一萬人馬,鄧羌的三萬關中軍團,總用五萬人馬,作為進攻中原的核心力量,並配備五萬後備兵團,另外,陳破虜和陳滅胡的兩萬梁州軍鎮守潼關,隨時準備增援中原方向,還有李亮的一萬益州軍團,負責押運主力大軍的糧草,也隨時可以增援前方。
在關中方向留守的,則是王猛與麾下的三萬關中軍團,完全可以確保關中無虞。
大軍遠征,最重要的莫過於後勤的保障,兩路大軍分兵出擊,對後勤的要求就更高了。
為了減輕後勤的壓力,兩路大軍,全都依靠水路運輸後勤補給,尤其是華安的主力大軍,完全可以憑藉寬闊的黃河,運輸海量的物資,甚至,連華安的親衛軍一萬人馬,都乘船順流東下,以儲存士兵和戰馬的體力,而謝艾一路人馬,則必須逆流而上,就只能用船隻運輸各種物資了。
在經過連續近半個月的準備,兩路出征大軍完全準備就緒,各種物資也全部運輸上船。
華安一聲令下,兩路大軍共二十餘萬人馬,分別從長安和潼關出發,浩浩蕩蕩的向幷州和司州進發。
謝艾一路人馬不足十萬,從潼關渡河北上,並沿著黃河向幷州方向進軍,華安則率領親衛軍人馬和後勤運輸人馬,乘坐大船從長安附近出發,順流直下,而鄧羌的三萬關中軍團和諸葛雄的一萬無當飛軍,以及數萬後備軍團,則沿著黃河的南岸,與華安並排而行,陸上主力大軍的糧草等物資,則全部由水路上的船隻供應,以減輕主力大軍面臨的後勤壓力。
陳破虜和陳滅胡則以最快的速度,率軍奔向潼關,以填補謝艾一路大軍離開後,軍力的空白,而李亮則在長安城準備大量的物資,隨時準備運往洛陽。(未完待續。。)
第六百二十四章 燕軍兵臨魯口
渭水下游與黃河中下游的大部分河段,都是足夠寬闊的,河水也較深,非常適宜船隻的通行,但也有部分危險河段,水流特別湍急,對行船的安全航行造成了很大威脅。
在安全的平緩河段,所有船隻都是依次航行,而一旦遇到水流湍急的危險河段,則要將多艘船隻綁在一起,以巨大的船身對抗湍急的河流,從而渡過難關。
不過,總體來說,危險的河段畢竟是少數,走水路的人馬,有船隻作為依託,比起走陸地的人馬,還是舒服不少的,至少,安然坐在船艙裡,比騎馬和步行更能節省體力。而且,有船艙作為休息的場所,省去了紮營和拔營的麻煩,在船隻緩慢行駛的時候,一些將士,還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工具,捕捉河裡的各種魚類,並豐富了自身的伙食。
船隊從長安附近的碼頭出發,沿著渭水一路向東行進,華安與幾十名親兵,乘坐最大的三層樓船,行在隊伍的最前方,並沿途觀察兩側的風景。
華安站在樓船的最高處,單手扶著柵欄,時而看向微波盪漾的渭水,時而看向渭水兩側風景。
渭水看上去還算清澈,總體上呈現出綠中帶黃的顏色,甚至,偶爾可以看到河面下游動的魚兒,而渭水的兩岸,則大部分都是黃突突的,偶爾有一些綠色的樹木點綴其間,看上去頗為孤單。
沿著渭水兩岸,分佈的城池和村鎮是非常多的。畢竟,靠近水源,人畜飲水都非常方便,而作物的灌溉也離不開黃河裡的水。
關中的環境,給華安的印象是荒涼中帶著些許大氣,這與江南鳥語花香的風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心胸頓時變得寬廣起來。
“大哥,船隊都出發好幾天了,怎麼還沒到潼關?”身旁的王三,開口問了一句。
華安看了看渭水兩側的地形地貌。輕聲道:“快了。最多明日船隊一定會抵達潼關的。”
王三點了點頭,又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