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多人不達標,這20多人快到全所的三分之一了,如果不採取斷然措施看來是不行的。
尚指找到甄連長,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你聽說過“運籌學”這個詞嗎?
沒聽說過,
那你上小學時一定學過“田忌賽馬”這一課文啦。
學過啊,
田忌賽馬的故事說明在已有的條件下,經過籌劃、安排,選擇一個最佳的方案,就會取得最好的效果。可見,籌劃安排是十分重要的。
我還是不明白,
運籌學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經產生了。敵我雙方交戰,要克敵制勝就要在瞭解雙方情況的基礎上,做出最優的對付敵人的方法,這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說法。
具體到軍事訓練上來說,我們就是要透過合理調配人員和時間,達到科學訓練的目的。
能再說得具體點嗎?
你看啊,我這幾天透過仔細觀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個訓練科目都有一部分戰士不達標,而且,幾乎所有科目都是這些戰士不達標。以前,在訓練中我們往往是平均分配訓練時間,這就造成了訓練時間上的苦樂不均,既有的戰士吃不飽,有的戰士是在重複訓練,如果我們還是採取以往那種方法,就會造成訓練效率的下降,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啊,我明白了,你是說可以在訓練時間上,向特定的物件傾斜,也就是俗話說的,讓一部分人“吃小灶”,對吧!
對呀!
兩個人一核計,決定在全員訓練的基礎上,再辦一個訓練達標速成班,將所有沒達標的戰士集中起來突擊培訓,達標一個,結業一個,這些方法果然有效,提高了訓練的針對性,有效地解決了苦樂不均的問題,工作撞車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尚指組織20多名訓練成績達標的戰士成立了突擊隊。用15天時間,完成了哨所種植基地的清理和深翻工作。並且利用業餘時間,建成了一座永久式半地下菜窖和一個豆腐房。與此同時,哨所組織的打魚和打獵也初見成效,伙食標準得到提高,保證了每週改善一次生活,戰士們還吃到了自己包的餃子,工作積極性和訓練熱情都大大提高,在年底進行的全團比武考核中,哨所破天荒地一舉獲得全團第一名的好成績。
訓練間隙,甄連長和尚指在籃球場邊坐下來休息。
尚指,你的“運籌學”對我啟發很大呀!現在戰士的訓練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
看來,只要有了科學的訓練方法,是不愁訓練成績上不去的。
可不是嗎!這兩天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按照你的思路,我還想對訓練方法做一個小小的改革,不知能不能行?
什麼想法,你說說看。
我想採用一種類似於學校升學的激勵方式,來達到提高戰士訓練積極性的目的。
這也是源於你的“運籌學”原理的。
具體來說,就是將每個訓練科目,按照訓練成績,給戰士分成小學,中學,大學三個班。訓練初期,戰士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也就是說開始時,都是在小學階段,隨著考核次數的不斷增加,每經過考核達標一次,就可以升到高一年級,這樣,直至大學畢業,就可以升到碩士進修班了。
具體到訓練的時候,我們可以打破戰鬥序列的限制。按照上面的思路,經過一次次的考核,把訓練基礎接近的戰士編到同一個班裡。對低年級的同學,可以配備水平能力強的教員負責訓練,在訓練時間和訓練科目上作適當的傾斜,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儘早升入高一年級。
而對那些訓練成績好的戰士,可以放手讓他們做更多的工作。這樣,既能較好地完成訓練任務,又能確保哨所其它任務的順利進行,應該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這個想法很有創意嗎!我看可以先在哨所試驗,你就大膽地幹吧,我做你的堅強後盾。
哎呀!有你的支援我就更有信心啦。
甄連長將這一訓練方法,運用到哨所的實際訓練之中。經過兩個多月的運轉,第一次考核,小升初升學率各科平均達到72%,全哨所76名戰士,有55人升入初中;第二次考核,餘下的21名小學生中,升學率達到85%,只有3人沒有升入中學,而初升大升學率達到98%,只有一人沒有升入大學;第三次考核,無論是小升初,還是中升大,升學率均為100%。事實證明,這一訓練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戰士們普遍反映,採用這種訓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