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河,冬季砍伐下來的木料堆積在冰面上,沒有來得及運走,五月份開江後,就會有大量的木材順江而下。每到這時,當地的邊民就會划著小船到江心去打撈,有時,撈著撈著就會越過主航道,划向蘇方一側。蘇方時常會因此照會我方,甚至抓走我方邊民造成越境事件。

開江啦!沉寂了一冬的黑龍江又開始復甦了。鳥兒在歌唱,江邊的紅毛柳伸出了長長的枝條迎風搖擺,一片片,一篷篷,遠遠看去紅豔豔的煞是好看。寬闊的江面上滔滔的江水,浩浩蕩蕩,奔騰向前,水中的魚兒不時翻起朵朵浪花。嗚…嗚…嗚,幾聲沉悶的氣笛聲過後,一艘滿載乘客的客輪,穩穩地停靠在江邊的碼頭上。

大人小孩們歡呼著一齊向江邊奔去,簇擁到船舷旁,迎接著遠方而來的客人。船上的乘客順著舷梯魚貫而下,有眼尖的認出了是自己的親人,馬上跑上前去熱烈地擁抱起來。

黑龍江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最著名的要數三花五羅啦。三花是鰲花、鯿花、鯽花三種魚的合稱。鰲花;學名鱖魚,肉細嫩;味美上口;少刺;體重可達5公斤多;是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之一;鯿花;肉質肥嫩;脂肪含量極其豐富;鯽花;可用來燒湯或清蒸食用;也是產婦奶水不足的催乳良藥。

最著名的要數大馬哈啦。要說起大馬哈那可有意思了,它身長體瘦,背部有著棕褐色的花紋,最大的體重可達10多公斤,大馬哈魚有迴遊的習性,每年10月份前後,它就從海里朔江而上,游到黑龍江的上游去產卵,產完卵後的大馬哈魚,因為精疲力竭而最終死在江中。大馬哈的魚籽有黃豆粒大小,是高階的營養品,據說3粒大馬哈魚籽的營養價值,就可以頂上一個雞蛋。每到這個時節,漁民們就在江中拉起一道道的鐵線,鐵線上拴著一排大號的魚鉤,專門用來釣大馬哈魚,不過,我到現在也沒弄清楚,這一排排的鐵線是如何牢牢地固定在江心的。

黑龍江的魚以肥美鮮嫩而著稱,這條江可能是目前唯一沒有受到汙染的河流啦,清徹的江水可以一眼見底,漁民們打上魚來,在江邊支起小鍋,舀上一鍋江水,鍋底下放上乾枝,就開始江水燉江魚啦,那味道就甭提多美啦!

吃膩了“老三樣”的我們哨所戰士,如今也該改善下生活啦。哨所有一張打魚用的趟網,這張網有一米多高,全部開啟足有四五十米長。網的上部是一條拇指粗細的網綱,中間是尼龍織成的魚網,網眼比較粗大,主要用於對付江裡那些體形較大的魚類。網的底部綁著一排鉛墜。是用來使網在水中始終保持直立狀態的。這樣,當魚兒撞上魚網時,就會被網眼卡住,想出也出不來了。

我們將大網從倉庫中抬了出來,經過認真修補,今天終於可以派上用場了。連長在軍人大會上宣佈,派10幾名戰士下江捕魚,當連長點到我的名字時,我高興得不得了。因為過去從未看過別人打魚,更別說自己動手打魚了,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黑龍江流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數民族中尤其以鄂倫春族人口占多數,他們世代居住在黑龍江邊,以打魚為生,養成了堅韌不拔的性格。對黑龍江裡的魚情瞭如指掌,什麼季節該打什麼魚,在那裡能打到魚,以及江中魚的種類,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哨所專門找來兩名鄂倫春漁民,讓他們幫著我們下江捕魚,在兩位漁民的指引下,我們帶著魚具來到距離哨所下游幾公里的地方,這裡地勢平坦,江面寬闊,而且又處於胳膊肘彎的頂部與底部的中間,是俗稱的“魚臥子”,由兩名戰士負責划槳,小船載著漁民奮力向江心劃去。

兩位漁民站在船尾,有條不紊地把網網撒入江中,江岸邊10多名戰士使勁拉住網綱,不讓魚網滑入江中,只見小船向江心劃了大約三四十米遠,然後逆流向上兜了一個大圈,重又向岸邊划來,船返回後幾名戰士拉住魚網的另一端開始收網。收網是最關鍵的時候啦,人們要下到江中提起網綱,控制收網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否則,魚兒就會從網的下面逃走了。隨著魚網不斷收緊,可以看見網中間的魚兒歡快地跳躍著,上下翻滾,並試圖躍出魚網,如果不是我們在水中提著魚網,魚兒恐怕是要從網的上面躍出去了。最終,大網被我們拉向岸邊,哇!一條條白花花的江魚被我們拉上來啦,大的足有10多公斤,小的也有好幾斤重,漁民也興奮起來,指點著告訴我們,這是島子,這是七粒浮子(學名施氏鱘),這是鯿花,這是銅羅,還有一些叫不上來名字的魚,我估摸了一下足有200多斤。戰士們的臉上也都笑開了花。

晚上,哨所食堂的餐桌上,戰士們終於見到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