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面是山脈和古長城,隔斷了羌人和匈奴的進犯,南面巴蜀之地更是車馬難進,大軍難行,各諸侯王再傻,也不會出兵伐蜀漢,根本佔不到一點便宜。
巴蜀的南面,除了山脈斷崖跟地形之外,還有一道長江天險,兩旁懸崖峭壁聳立,猿猴難攀巖,陡峭無法行人,是以這段地形易守難攻,渡過長江以西,便是夜郎、滇國、西甌,百越之地了。
自從漢軍的斥候查探到百越之地仍有接近二十萬的秦軍舊部後,立即上報兵部,呈奏摺與漢王,龍天羽做出批奏,派兵去招降,如果這支大軍肯歸順漢朝廷,無疑一下子增出一支常備軍來,而且是久經沙場的徵越秦兵,使漢軍戰鬥力大大提升,如果不降,將會在今後想辦法剿滅,決不能讓這支人馬在蜀漢南面構成隱患。
十餘日過去,使者回返漢中,上奏了百越軍隊接受歸降,已經撤出百越之地,向著蜀漢境內進發。
秦滅六國後,東甌、閩越順利納入版圖,秦在其地設下閩中郡,對南越和西甌則動用武力征服,滅楚之後不久,秦始皇遣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因糧草運輸困難,氣候不適,不能獲勝,相持三年之久,後來由監御史史祿開開鑿“靈渠”,分湘江為南北兩渠,便利漕運,方才大開僵局,擊敗越人,但越人退藏山林,繼續抵抗,竟趁秦軍久戍不備,發動夜襲,破殺屠睢。
隨後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增兵伐越,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平定了百越之地,統一嶺南,設定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並徒五十萬人戍守五嶺,與越人雜居。
秦的北討南伐,性質是不一樣的,對北是防衛的反攻,對南則是積極的經略,北征為時最速,但並未徹底解除胡人的威脅,所以還必須在北方佈置數千裡的防線,以數十萬的將士戍守,對南的開拓,更是阻礙重重,用了五十萬兵馬遠征,暴師在外,將近十載,勝利之後,尚須“宿兵無用之地”,如此濫用民力,嚴於誅戮,苛政暴斂,民不聊生,當龍天羽起義之時,大秦百萬雄師卻分佈在南北邊疆戍守不能回師平亂,導致各路義軍合成一股輕易破掉函谷關防線,攻入了咸陽。
如果沒有那場南征百越的慘烈之戰,或許秦朝廷有不止五十萬精銳大軍駐守中原,當日龍天羽和陳勝吳廣起義,也不會攻秦朝廷一個措手不及,甚至轉眼就鎮壓下去了。
而章邯後來帶的人馬多是刑徒和囚犯,沒有精銳的常備軍,等後來邊戍大軍調回一部分時,大秦已經瀕臨崩塌了,不是兵馬能挽救的了。
龍天羽得知百越大軍撤往巴蜀之地,心中一動,這件事可不是小事,如果大軍有二心,一旦入蜀失去控制,豈不亂了漢軍後方,再說秦兵素質如何都不好說,在南蠻百越之地待久了,十年來與朝廷聯絡甚少,甚至剛三個月前才得知秦國滅亡的訊息,一時間越人又開始的反擊,這支秦軍戰甲已破舊,又五軍餉糧草支撐,無以為繼,只好接受了漢軍使者的招降,退兵撤回蜀漢秦地。
目前巴蜀一共屯兵接近四十萬,其中二十萬新軍在大劍師駐紮,五萬在巴地鎮守,十五萬分佈在西南邊界、蜀都、東南長江峽谷三地,各有五萬人馬,西南主要是防守藏原上的羌人,蜀都附近的兵馬就鎮守蜀地,東南邊界峽口屯兵,防止中原大軍從長江逆流進入蜀地。
龍天羽並不放心這二十萬秦軍入蜀,當下傳詔,命原秦軍方老將王陵親自前往,同時令虞子期帶軍五萬離開大劍山,並帶走蜀都一帶五萬常備軍,趕往蜀南,接收這二十萬秦軍,並負責原地整編,分化秦軍。
數日後,這支南越秦兵終於渡過了長江,入蜀地。
虞子期、王陵統兵十萬親自接收,遠遠望去,這支兵馬仍穿著秦鎧甲,保持著秦時編制,只是士卒因為在蠻荒之地待太久的緣故,一個個顯得黑瘦沒有以前秦兵那樣的強壯,此外南越生活簡陋,不少還是原始部落社會,生產條件落後,這些士卒一住就是十載,兵器和戰甲早已破舊不堪,就像流民一般。
儘管這支人馬看上去病態怏怏,毫無氣色,但是每個將士的眼神卻曜光犀利,飽經滄桑的殺伐氣息,遠不是漢軍這些新兵能比的,給人的感覺,一旦上了戰場,這些秦兵依舊是虎狼之師,接近二十萬人馬站成密密麻麻的方陣,那股氣勢和冷光,壓得十萬漢軍都有些呼吸不暢。
秦將趙佗、龐衝、秦子明、詹鄴幾員大將帶兵歸降,虞子期接過了秦將的降書。
這時王陵走上前,朝著一些滄桑面孔的秦將,感慨道:“諸位將軍,可還認識老夫?”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