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疑問讓劉荷經無法作答。很多農民根本無法理解“大肚子病是因為自己看不見的小蟲造成的”這種理論。在上黃村的一家農戶裡,劉荷經甚至吃了閉門羹。“我見過討飯的,沒有見過討大便的。”這戶的主人堅持認為,劉荷經他們是要收集了糞便“作法”的。憑他怎麼解釋,也都沒用。
與此同時,疫區範圍內飼養的耕牛被禁止下水,飼養的家犬全部宰殺。所有的疫病傳播途徑都被掐斷,“瘟神”沒有了生存的空間。
“第一面紅旗”(1)
奇蹟就這樣被創造出來了。1958年5月12日至22日,江西省血吸蟲病5人小組組織醫學專家和血防技術人員到餘江縣進行全面複查鑑定,證實餘江縣已經達到消滅血吸蟲病的標準,頒發了《根除血吸蟲病鑑定書》。
1958年6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給中共餘江縣委防治血吸蟲病5人小組發來了賀電。陳則民至今還能流利地將電文全文背出來:
接五月二十五日來電,收悉你縣消滅了血吸蟲病,使全縣人民永遠擺脫了血吸蟲病的危害,特向你縣全體人民熱烈祝賀。你縣在與血吸蟲病作鬥爭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各血吸蟲流行地區樹立了榜樣,希望你們總結髮揚防治血吸蟲病的經驗,進一步發動群眾做好除“四害”講衛生,並在消滅其他危害人民的疾病上,取得更大的勝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一九五八年六月五日於北京
這個訊息被《人民日報》以“第一面紅旗”為題刊登在第三版上,而這篇報道不僅為餘江縣帶來了兩首主席的題詩,也在其後的幾十年裡,使得這個縣城以“第一面紅旗”為動力,創造了連續49年沒有血吸蟲病的奇蹟。
難道這49年間,餘江真沒有出現過釘螺?在餘江縣厚厚的血防志裡,確曾有過兩次發現釘螺的記錄。第一次是1973年的冬天,鄧埠鎮農民於青海在白塔河鄧埠浮橋邊無意中發現了一隻釘螺。第二天,全縣幹部群眾3000多人從馬荃鎮至鄧埠鎮鐵路橋共39公里範圍內,一個地段接一個地段仔細排查,連續查了3天3夜,直到未發現第二隻釘螺,才鳴金收兵。第二次是1983年,在省水稻原種場突然發現新螺點,有螺面積2481平方米,縣裡立即組織滅螺隊,全面滅殺。為了驗證滅殺成功,捕獲了618只螺,解剖了500只,全部陰性,又用49只小白鼠做了感染試驗,仍全部陰性,這才放心。
在隨後的24年中,餘江先後大規模查螺23次,參加查螺群眾累計超過3萬人次,還立下了凡是發現一個螺獎勵300元的重金。用餘江人的話說,這些年來已經把凡有可能出現釘螺的地方像梳頭一樣反覆梳了幾十遍。
要求所有的疫區都像餘江縣這樣精心地梳理防護,顯然是不可能的,然而,正是在這種全民上陣的前提下,才使得餘江縣給血吸蟲病畫了一個句號。雖然那種千軍萬馬送“瘟神”的工作方式在今時今日已然不可再續,但在那場戰役中所構架的防護體系卻依然值得借鑑。
事實上,回望當年涉及12個省市的血防成績不難發現,當時防治工作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借力於從中央到地方層層佈防,設定嚴密的血防體系。
“第一面紅旗”(2)
在這個體系中,對疫病從防到治都考慮周全。1956年成立的中央血吸蟲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包括有水利、農業、衛生等相關部門,一聲令下就能使得各行各業齊動員,千軍萬馬齊上陣。各個部門的主管負責人親自掛帥,不達目的不收兵。
在這樣的力度之下,到1958年底,血吸蟲病人由解放前的1169萬降為84萬人,12個流行省份已有5個省先後消滅了血吸蟲,433個流行縣鄉區有260個達到傳播阻斷標準,63個鄉達到傳播控制標準。
儘管當年的血吸蟲防治不可避免地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以“人民戰爭”一般的氣勢和規模廣泛號召人民群眾,調動全社會各種資源,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有史以來對於血吸蟲病的一次最徹底的勝利。在這場戰爭中,建立了從中央到鄉鎮,格局嚴密,執行長達30多年的防疫體系,創造了此前從未實現過的疫控奇蹟,也形成了很有價值的治理經驗。時至今日,消滅血吸蟲依然要以當年的經驗為圭臬。
隨後,在1986年,中共中央血吸蟲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事機構被撤銷,移交國家衛生部領導。
一場沒結束的戰爭(1)
在此後十多年裡,全國範圍內對血防工作的重視程度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