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其實,一個人常懷感恩之心對自己也是一份快樂。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記的都是別人如何負我,心情定是憤憤不平,哪裡還有快樂?因此,要想“和諧、健康地相處”,感恩是一劑良藥。

今天我要說的第一位恩人叫逢陽,他是我能夠從事文字工作的引路人。

我第一次給雜誌投稿是1979年。當時15歲的我從一本雜誌上看到舒婷的《船》、《四月的黃昏》、《致橡樹》等幾首詩,於是對詩歌發生了濃厚興趣。第二天就忙不喋地寫了三首詩,並寄給了一本雜誌。

大約兩週後,我接到詩歌編輯逢陽的親筆回信,約我到編輯部面談。少年的我到了編輯部,看到戴著瓶子底兒厚的近視鏡的逢陽很是侷促。

“詩歌是你寫的?”“是”。“你一個初中生怎麼會寫出‘六月的風暴、七月的海潮,你為什麼那麼虛無縹緲’(就記住這兩句了)這樣的句子?好像受了多大打擊似的。”逢陽說著笑了起來。

他看我很侷促,便調轉話題:“你有些天分,詩的意境很好,我準備發表兩首。不過,以後寫詩不能無病呻吟,為賦新詩強說愁是一種病態。詩言志,寫內心的真切感受才能寫出好詩。”說完,他把手抄的舒婷的《心歌集》借給我。要知道,那個年代買書是很困難的事情,因此對喜歡的書不得不親自抄錄。所以這樣的書能借出去要相當大方才行。

一個月後,我的詩歌發表,並收到了平生第一筆收入:10元稿費。那在當時算一筆可觀的收入,因為一個學徒工的月工資才18元。

錢是小事,但從此讓我對文學有了信心,並一舉放棄理工而讀了中文,最終也以文字為職業。應該說,這一人生軌跡變化,逢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大學後,我一直和逢陽保持聯絡,他有時也會把自己的詩寄給我看。逢陽的詩歌比較傳統,當時並不時興,甚至為先鋒詩人所不屑。我個人也不太欣賞他的風格,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在我心中的形象。因為,他的為人是少有的厚道和包容。

逢陽的為人從他對我這樣一個素不相識的中學生的態度已經可見一斑。但我並非個案,他對其他年輕詩歌愛好者也一樣真誠有加,雖然他並不讚賞我們的詩風,雙方一直激烈地爭論甚至打筆仗。但是論戰歸論戰,當時大家經常會聚到逢陽家喝酒。因為當時比較而言,逢陽的日子要比大家寬裕些。

後來市場經濟了,詩歌逐步走向小眾甚至沒落,逢陽所在的雜誌也停刊,我便逐漸沒了他的訊息。

再後來,聽說他退休後來了北京,在拍攝《我愛我家》的杜禹那裡打工,當藝術顧問。那時我已經到人民日報工作。

在一個下午,我專門去看他,依舊厚厚的鏡片,一幅傳統文人淡定的樣子。我們在一個小餐館吃飯敘舊。我說:“您是我的恩人,沒有您就沒有我的今天。”對我這句發自肺腑的話,他顯得有些不安:“不能這樣說,人各有命,你能有今天的工作,是你個人的造化,我沒有那麼大的作用。”

。。

我的第一位恩人逢陽(2)

我常懷感恩之心,而逢陽不居功,不圖報,你說我們的關係能不和諧?

再後來,杜的公司據說遇到困難,逢陽又回到老家。這些年我沒怎麼回家,逐漸和他沒了聯絡。但在我心中,他永遠是引路人。這個地位,非他莫屬。

逢陽老師,祝願您晚年健康、幸福。2007…05…08

評論:

感恩的心;不變的情。(玫瑰之雨)

覃賢茂點評:

逢陽老師的形象生動的躍然紙上。

我熟悉這樣的文人,也喜歡這樣的文人。

也許從這個世界上,用世俗的眼光看,他們並不算非常的成功。但世俗之人,都很難企及到他們內心那種修為的高度。

文人是他們的宿命。他們知書達理,安貧守道,他們的內斂和不張揚,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或智力上、情商上有某種缺失,而是他們有內在的規範和準則。

有所為,有所不為,生活中他們有自己的道德底線,而且很可能他還有足夠的悟性,知道其實可能不必如此的拘泥。

他們聽從內心召喚,實踐自己內心的準則,正所謂:吾守吾道,至死不二。

因為看得穿看得透,所以他們都採取了一種較低的姿態。不居功,不張揚,甚至還會有略顯拘謹的時候。

但他們卻能真正的自得其樂,他們的內心有一方自己的天地!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