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在成都的稱為正都督,在重慶的稱為副都督。正都督為蒲殿俊。
福建11月9日,宣佈獨立,推舉第十鎮統制孫道仁為都督。
七、革命軍的擴編與清軍南下
七、革命軍的擴編與清軍南下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不到三天的時間,就摧毀了清朝的統治機構,佔領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當時起義的革命黨人以及所聯絡的群眾,不過二、三千人的革命意志,與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的意志是一致的。因此武昌一聲炮響,即結束了清王朝267年的統治,建立民國,封建的帝王統治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武昌起義第二天,軍政府成立後即著手擴編革命武裝力量,準備迎擊###革命的清軍,乃以起義部隊為主,收編陸續歸順的清軍約五、六千人,並在武漢附近臨時招募工人、農民、學生以及退伍士兵。不到一星期即聚集了三萬之眾,擴編為五個協的革命武裝力量(協相當旅單位)
步兵 第一協統領宋錫全,後為蔣肇鑑
第二協統領何錫藩,後為夏佔奎
第三協統領 成炳榮
第四協統領 張廷輔
第五協統領 熊秉坤
騎兵 第一標統帶 劉佐國
炮兵 司令 姜明經
第一標 統帶 尚安邦
第二標 統帶 蔡德懋
第三標 統帶 柳伯順
工兵 第一營 管帶 李佔魁
輜重 第一營 管帶 孫宏勝
敢死隊一至三隊,隊長馬驥雲、徐少斌、金兆龍。
學生軍一標統帶劉繩武、管帶田化龍、趙土龍、餘子祥。這些武裝力量,都是侖促間編成的,雖然即時訓練,軍事知識還是很差,但是他們都忠誠革命,直往向前,不怕犧牲。
革命軍與清軍第一次交鋒。10月16日,清軍前衛列車載著王佔元一標向三道橋開來,被革命軍迎頭痛擊,火車上的清軍傷亡慘重,爭先向車外逃命,兩翼清軍亦向後退。革命軍與清軍第一次交鋒,打了一個勝仗。
10月22日,清軍在優勢炮火掩護下,一部渡過了灄水,革命軍左翼受到了威脅。革命軍多數士兵,不知道利用地形和工事,傷者又無人治療,給養、子彈也常補充不上,因此傷亡甚眾,不能支援,退到劉家廟之線。
革命軍總指揮張景良,原是清軍統帶,與鐵忠、寶瑛有親戚關係,歸順革命軍,由黎元洪的推薦,當上革命軍總指揮。由於指揮不力和有奸細歉疑,漢口軍政分府將張景良執行槍決。
繼任總指揮的炮兵司令姜明經,他以後城馬路華洋賓館為指揮部,召開了將領作戰會議,聽取前線的情況。在頹勢的局面下,毫無辦法,後以查防為名,回到武昌辭去職務。
姜明經去職後,而以林翼支代總指揮。由於清軍馮國璋代王遇甲為前敵指揮,攻勢甚猛,林無法支援,也出走了。軍政府臨時又先後以王安瀾、杜武庫、胡培德代總指揮。臨陣頻易總指揮,實犯了軍事上的大忌。
10月28日,孫中山的革命戰友黃興由上海來到武昌,武漢的革命黨人及市民熱忱歡迎。當日黃興親赴漢口前線視察一週,並策動反攻,但無生力軍為重點出擊,無法挽回敗局。
從10月17日到11月1日,革命軍與清軍經過16天的戰鬥,因清軍繼續增兵,形成敵眾我寡,力量懸殊。革命軍乃於11月2日放棄漢口,退守武昌、漢陽,漢口遂被清軍佔領。革命軍傷亡約六、七千人,大炮大多數未撤退下來而落入敵手。
11月3日,軍政府見漢口既經失利,急謀防守漢陽、武昌為對策。商得黃興同意,設立臨時司令部,授黃興以戰時總司令職權,以期糾正過去軍事指揮權不統一的缺點。
黃興就職後,組織總司令部,以李誠書為參謀長,吳兆麟為副參謀長,王孝鎮為副官長,田桐為秘書長,以楊璽章、吳醒漢、高尚志、甘績熙、田丹、辜仁發、李南星、吳兆鯉、餘鴻勳等為參謀,王安瀾為糧臺總辦,胡玉齋辦理後方勤務。總司令部設在漢陽,一面佈置漢陽、武昌的防禦,一面作反攻漢口的準備。
湖北革命軍除分途招募新兵補充外,又增編步兵第六、第七兩協,以楊載雄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