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泡沫的衡量標準系列論文,已經得到很多經濟學家的認同,並作為了北大經濟學院的教材之一;就連在sohu網上發表的關於香港房地產的評論文章,也是轟動一時。
那幾篇評論文章名為評論,其實就是學術論文。
李家明用香港報刊發表過的新聞報道,將那些愛國商人的偽裝剝了個乾淨,將他們暗喻為六百萬香港人身上的吸血鬼用高房租、高房價打壓除金融以外的所有行業,將香港變成了一個沒有未來的城市。
聳人聽聞?
可對照這四年來京城的房價上漲速度,很多人心裡都發寒,96年的房價不過是七八百塊錢一平米,現在京城好點的樓盤都兩千多了,sohu地產推出的高檔小區更是達到4500/平方米的均價。除了商人、演藝明星、外企金領外,平民百姓要三個月才能買一平方米。
沒腦子的人只是看個熱鬧,長點腦子都知道那幾篇評論文章是影射性地針砭現實。這不是某一個人、政府能控制的,而是市場經濟決定了的,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資源必然吸引大量人口的流入,而人口的大量流入必然抬高房價。換句話說,房價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廉價時代。
最後,評論文章裡以調侃的語氣,說出了香港人的尷尬,既盼著政府放開土地供應,能讓大家住得起大房子;又怕房價一落千丈,自己的賬面資產急劇縮水。
不得不說,李家明被蕭大人槍斃了的畢業論文,經過sohu幾個財經評論記者的修改,變成了一系列不犯忌又極具可讀性的評論文章,不但給sohu賺了海量的點選率,還進一步確立了其經濟新聞的權威地位。
文章合為時而著,大學開始與社會接軌,但畢竟沒有社會上的市儈,把富人當太大的一回事,大多數人只佩服那些真正有才華的人。李家明這幾篇署名評論文章,讓被他揍了那幾個清華男生深為佩服,給他們的同學、女友吹噓跟這樣的勐人打一架,也算是三生有幸。
可文章寫到這,也就完了,就象剛剛興起的網路小說一樣,看得正帶勁時突然太監。
這怎麼行?
無數網民在文章後面留言,強烈要李家明同學繼續寫,有人甚至留言‘我們網民用滑鼠把你們變成億萬富豪,你丫的趕緊服務於網民。’
繼續寫?
開什麼玩笑?這又不是寫新聞報道或小說,一篇論文需要多少查閱多少資料、建多少數學模型、費多少腦子?已經回了美國的李家明正事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寫這些東西?
可眼看著欄目的紅火,總不能讓它冷下去吧?急了眼的陳同他們,只好把李家明以前寫的論文都找出來,組織編輯們進行修改潤色,去掉那些深奧難懂的理論、數學模型,以儘量符合大眾口味。
可他們這一找,事情就越發搞大了。李家明以前在學校讀書時,那真是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除了忙自己的事業外,其餘的時間幾乎都花在了學業上。他寫論文比別人更具有優勢的是,他能從記憶裡的東西逆推,然後從目前的現實找到還處於蔭芽的東西,然後進行推導、論述,使其邏輯縝密;而且相當多是與主流媒體推崇的東西相反的,也大多是被他導師蕭大人槍斃掉了的。
比如關於年輕人創業的問題,主流媒體是鼓勵年輕人創業,而李家明的看法是順其自然,不提倡、不鼓勵、不阻攔。甚至連政府的扶持政策,他都認為是新的權力尋租市場,因為真正的創業者是在市場裡衝殺出來的,根本就不可能靠政府的扶持能發展起來。大量的資金投下去,只會讓無數的權貴及其附庸得利,與其這樣還不如用於發展基礎設施。
比如國內剛剛冒出聲音的廉租房建設,也被他批得一無是處,而且斷言在權力的操縱之下,極可能出現廉租房前停寶馬、賓士。
而他推崇的是政府不要去作為,把經濟交給市場自己去調節。政府的各種積極作為、調控,其實就是添亂。
為什麼?
這是個官本位的社會,大量精英進入官僚系統,因而有強烈的創新衝動。創新成功,創新者升官發財,創新失敗,那就是交學費。
這些被蕭大人槍斃的論文,就是借陳同一個膽子,他也不敢正式發表。可這些論文即若被他們從李家明的同學、老師那找出來了,就不可能還象以前樣束之高閣,很容易透過編輯的筆在sohu的經濟論壇上流傳出去。
經濟大家!
靠著那十幾篇不適合公開發表的論文,李家明在社會精英層中成了才華橫溢的、真正的經濟學家,而非是隻會打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