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抑鬱症患者內心常有巨大的衝突。比如說在本章的故事裡,韋小寶到底是要剿滅天地會,或是幫天地會殺了康熙呢?在抑鬱症病人心裡感受到的是,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內心充滿了衝突與自責,覺得自己兩面不是人。他們常常覺得,站爸爸那邊就會被媽媽責怪,站媽媽那邊又會對不起爸爸,根本沒有立場可言。在人己之間,不是你對,就是我錯;不是我對,就是你錯。抑鬱症病人常是和平主義者,不想得罪任何一邊,不想造成衝突,最後常傾向於自我責備,認為“都是我不好”。當他形成一個核心信念“都是我不好”時,便落入“我是個沒有用的人、是個沒有價值的人”這樣的負面想法中。

“情緒”不會單獨而無緣無故地存在,它總是忠實地跟隨著“信念”。病人不會莫名奇妙腦內血清素失去平衡、憑空得了抑鬱症,而病人的情緒也絕對是忠實地跟隨著他的信念走。

當我們追蹤病人抑鬱情緒的來源時,不論是做個別或家族的心理治療,很多人都是根源於青少年時期的核心信念“我是個沒有用的人”,面對環境無能為力且身不由己,由於這個信念如此堅定,他整個人生往往就是灰暗的,很容易成為環境的受害者。

回到抑鬱症的核心信念:“都是我不好,都是我沒用,我是無力改變環境的。”這個信念本身吸引很多負面情緒,也難怪抑鬱情緒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可是,此時我們如果沒能夠幫助病人處理核心信念,是無法真正幫助到這個人的。這種核心信念又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它會造成當抑鬱症在嚴重期出現的“罪惡妄想”。

我有個門診病人,自從初中升高中後,發現周遭沒有思想、人生觀及背景相似的人可以聊天。他跟同學處不好,卻不知道為何會這樣。後來他認為一定是“”自己不對”,用這個理由來為所有一切的不順利和不快樂作出解釋。這樣根深蒂固的信念,甚至演變成脫離現實的妄想:“都是我不好,所以他們上課聊天時,一定是在說我壞話。” 或形成偏執信念:“一定是我不好,所以爸爸才會打媽媽。”這些通常都是抑鬱症相當頑固的症狀。

抑鬱症到最嚴重的程度時,常會出現幻聽現象。很奇怪的是,幻聽屬於第二人稱,以直接責罵患者的形式出現。常見的情況是這樣的:“你這個沒用的笨蛋,你為什麼不去死!”這種命令式的幻聽往往令患者受不了而自殺。但第二人稱責罵式的幻聽其來有自:因我不好,這個世界才不好——將一切問題歸咎於自己。以前我有個病人,認為他該為所有一切的不幸負責,完全扭曲了一個健康正常的人生觀。他一邊以為自己得為世上的一切不幸負責;一邊又被教以自己是無力的。他既然無能為力,就根本無法突破困境。於是罪惡妄想、責罵式幻聽,甚至命令他自殺的幻聽便不斷地出現。 txt小說上傳分享

抑鬱症治療處方(2)

我們繼續分析,這樣的患者到底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出現了什麼問題?從我治療過不少兒童及青少年的病例中,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這樣的人在兒童期對自己的雙親都有著未分化的、很深的愛。

3、你不需要為別人負責

有些心理治療學派曾說,每個兒童都以為自己是家庭的拯救者,都試圖藉著自己的出生及後天的努力,讓整個家庭走向正面的方向;但當兒童如此設想時,自己會承擔了能力負荷不了的壓力。弗羅伊德主張“伊底帕斯情結”,認為男孩在權力及性方面想取代父親、佔有母親,這樣的想法是謬誤的;其實男孩更想證明父親是對的,或是想達成父母親的期望、完成父母親做不到的事,來證明父母是好的、是不敗的。兒童常常不知不覺地成了父母未竟的人生期望的達成者,揹負著很大的家庭歷史性任務,不是為這個家求取成功,就是為這個家求取和諧。

這樣的兒童在逐漸長大時,也許會發現他的一生“根本沒有真正為自己而活”。從小看了太多父母的辛勞付出、殷殷期盼及自我犧牲,因此,他的一生是在達成父母的期望、為父母而活,並非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悅,久而久之,終於得了抑鬱症。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家庭或整個世界的拯救者,讓自己承擔了過度的壓力,偏偏內心又不認為自己真能辦到。這種人在兒童期的人格分化與父母之間並未完全切斷“臍帶”,他沒發現自己根本從未為自己而活著。

有時候,我們予以治療是要引發他的退化性行為,以及內心根深蒂固的偏執認知,藉由讓他明白過去的不幸和不愉快並非是他的錯,父母的失和或離婚是父母的選擇,也不是他的問題;讓他明白自己並不需要為別人負責。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