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內門的那些弟子們幾乎傾巢而出尋找根骨合適的孩童,帶回山來。卓知遠便是託了這個福分,才有此機緣進入清源山的。
三個月的辛苦操練,對於其餘孩童或許還有些難度,可是對於從記事開始便跟著陳老頭東奔西跑,並且還不斷的要幫陳老頭打些下手的卓知遠而言,卻並非什麼難事。三個月後,卓知遠想當然的成為了這一批孩童裡,被選入外門的五十名弟子之一。
可是,在大長老親自來到前山為這班外門的弟子們開蒙講禪的大典之上,卓知遠卻無端的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之心,聽著大長老講著什麼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類的話,他卻舉手發問,最終惹得大長老頗為惱怒,竟然在大典之後,讓刑堂的知事莫詢先生宣佈將卓知遠從外門降至外五堂之一的清塵堂,做了一名掃徑的童子。
這清塵堂的名字聽來甚為雅緻,可是卻是整個清源山中最為低賤的身份,幾乎便與修仙問道從此無緣了。即便是清源山中靈氣充足,也頂多是讓這些童子雜役比常人多個十幾二十年的壽命而已。
整個清源山始教,分為前山和後山之分。後山共有七座高峰,居中一座叫做忘想峰,乃是始教掌教九霄尊者的修禪之地。其餘六座,分別是六名始教長老所居之所。後山的弟子們乃是清源山始教的嫡傳弟子,功力最末的也能馭劍飛行一日數千裡之遙。乃是整個清源山最尊貴的所在,這後山上的弟子們,也自是高人一頭,在始教之中擁有無上的地位。
前山又分成外門和內門,內門之人已然可以修習真訣,若是表現不俗,便會被後山的長老們收為嫡傳弟子,修習更高的真笈。而外門的弟子則只能修習武功,地位跟內門的弟子又是不可同日而語。
外門裡還有個外五堂,分別為清塵、煉丹、起灶、估衣、制符,僅僅只是外五堂的堂主會教他們一些粗陋的功夫,完全不成體統,實在是整個清源山中地位最為低末的一等。
不過卓知遠倒是並不介意這掃徑童子的身份,在他看來,陳老頭死後,他便飢一頓飽一頓,若不是隔壁陳大叔夫妻二人看他可憐,還時不時的接濟於他,讓他過去隨著陳家一起吃飯,怕是卓知遠早就在陳老頭淹死在蘆葦蕩中之後不久便也追隨他去了。現在進了清源山,能有一碗飽飯吃,卓知遠已然很是滿足。
旁的童子,多少還憋著一股子勁兒,稍有閒暇,便跟著自己分堂的師兄們又或堂主學習那不入流的武藝,以期有一日外門有哪位師長憐其勤奮,將其招入外門,自此擺脫這最低末的身份。可是隻有卓知遠,平日裡掃完地後,便躺在山門內那條蜿蜒盤旋如同天梯一般的登山小徑旁,咬著根草兒,看著天上的白雲如同蒼狗奔馬一般的變化。
不過以卓知遠的身份,最初由於他是外門弟子貶斥下來的,還有些人關注幾分。等到時間一長,早就不再有人去管他的死活,卓知遠倒是也落得一個清淨,越發的不合群起來。
卓知遠在山門內的小徑旁,倒也並非完全無所事事,他只是知曉,這山裡有一種奇怪的石頭,石頭上彷彿有隱隱的花紋流動,這種石頭被外門的那些弟子們稱之為靈石。據說這靈石有鎮定心神穩固禪心增強身體靈氣吸收的作用,因而外門那些修習武功的弟子,對這種靈石倒是頗為看重,身上總是會隨身攜帶個一塊兩塊的藉以穩固自己的修習。
不同的靈石有不同的價值,兩條紋的比一條紋的用處大,到了五條紋以上的,便是靈石中的上品了。這些靈石也並非永遠都有用處,那些流轉的波紋是會逐漸轉淡從而消失的,一旦消失了,便和普通的石頭無異。
如同卓知遠這種清塵堂的弟子,這種靈石是沒什麼大用處的,特別是卓知遠這樣根本沒把修仙問道當回事的人。可是起灶堂和煉丹堂的童子,卻也和外門的弟子一般,需要這樣的靈石。他們平日裡都要呆在爐旁煙熏火燎,若是身上能放一塊好些的靈石,竟然是可以起到怯除火毒的功效,因此卓知遠雖然閒散,但是也會留心路旁草叢樹堆之中,有沒有這樣的靈石,若是有的話,他便會小心翼翼的收集起來,拿去跟起灶堂的童子換塊額外的肉來打打牙祭,又或者拿去跟煉丹堂的童子換些煉廢了的丹藥。這些丹藥雖然煉廢了,對於內門那些修真者自然是毫無用處,但是對於外門這些弟子或者童子們而言,卻是不錯的輔助材料,吃在嘴裡可不止是好吃那麼簡單,還有各種提神醒腦強身健體的功效。
後山的雲朵又在變幻了,一會兒彷彿是一條露出獠牙的兇狼,一會兒卻又彷彿是乖巧的土狗,看的卓知遠呵呵傻笑個不停。
看累了,卓知遠便低下頭來,前方一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