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民間銅官山廢約運動鼎沸之勢相對比的是,外務部卻堅持退讓態度。尤其是軍機大臣那桐,與英國駐華大使晤商之後,態度一百八十度逆轉,居然勸導皖省代表接受“贖約”條件。最終,廢約贖款以萬英鎊達成協議。這筆由安徽藩庫撥付贖款,佔了當年安徽庫存的一半。
這之中還牽扯到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桐城南鄉人方履中。在安慶,方履中大名鼎鼎,他是從文出身,幼讀經史,光緒二十九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任兩淮鹽運史、四川提學使等職。安徽教育改革,成立學務處,他還被延聘為總參議。當然只是掛職的銜,並不從中拿薪餉。當然,方履中更是皖省商界的鐵腕人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實力雄厚,二是經濟眼光高遠。在銅官山礦山風潮中,方履中扮演的,是民族資本家的正面形象,宣統二年,方玉山設立涇銅礦務公司,資本萬元。宣統三年,方履中由皖境各界公推,以君主立憲派形象和皖礦總理身份,趕赴南京,宣佈收回銅官山礦自主開採。同時,他在皖設立銅官山礦務股份公司,由他親自擬訂的招股章程,在外人眼中,既詳盡,又合理,得到普遍認可。旅寧皖籍工商各界,認股者40餘人。
有說好者,也有說壞者。而輿論方面,又清一色站在方履中的對面。《安徽通俗公報》辦報之初,就對收礦運動進行了大量關注,不僅組織力量專門採寫,而且每期都有辛辣諷刺的文字出來。安徽民眾當時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