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二位哥哥。”
“啊呀,如此說來我也該拜拜兩位大伯兄了。”
說罷,薛碧青將隨身所帶的酒食等一一供奉在臨時設立的齊、林二位靈前,夫婦二人重新拜祭了兩位兄長。
此時天色漸晚,潘又安命令士兵隨地安營紮寨,吩咐不許騷擾百姓,違者嚴懲。
碧青要潘又安回家去住,潘又安道:
“青兒,你看士兵們都在野外露宿,我卻回家安息,這成何道理?打了娃娃娘出來,張家父子必不肯就此罷休,一場惡戰再所難免。青兒你且回去和媽媽給我們準備一些湯水來就足夠了。”
潘又安又向薛碧青介紹了南橋和保保、橫橫等,大家均見了禮,碧青一步仨回頭地和媽媽自去準備了。
不一時天色將晚,只見有無數的燈籠火把從處而來,緊接著便是吶喊聲一片。張克孝和他的五個兒子各執兵器帶隊前來討戰,在村前那快寬暢處扎住陣角,老張騎在馬上,揮舞手中板斧,高聲大叫道:
“姓潘的狗太監聽好了,你若是識時務的,快快自己捆綁了前來授死,本侯爺可以免你全村人的性命,如是不知死活,負隅頑抗,待老夫打了進去,一把火將村子燒作白地,全村男女老幼凡是喘氣的一個不留,從此世間再無了潘家窪。何去何從,你可是想好了,橫豎是個死,不如舍卻你一個殘疾人的狗命,救了全村人,沒準村人感激,你死後尚能為你修個廟啊啥的。姓潘的,想好了快快出來給老夫回話。”
潘又安咬碎鋼牙,氣沖牛斗,有心衝出村去和老賊拚個你死我活。但轉念一想,自己兵少,賊軍勢大,敵兵又是有備而來,自己這邊連個照亮的東西也未有,所以盲目出兵乃兵家之大忌,切不可義氣用事,枉送了兵士性命,又讓鄉親們跟著受水。這樣想罷,潘又安傳下令去,兵士們吃飽飯後,儘可擇地而棲,或房頂或牆角,甚至就是爬到樹上休息也未嘗不可,但不許擅自出擊,必須聽令而行。
村民大多知道山陰侯的名聲和勢力,潘又安這幾個人手豈是人家的對手?他們在暗中開了個小會,推舉了幾位年高德重的老者出面和潘又安交涉,眾長者見了潘又安不由不紛紛跪倒在地,為首一位言道;
“小安大人,有道是樹高千尺枝頭連根,你雖為朝中重臣、社稷棟樑,但畢竟還是吃咱潘家窪的糧長大的,又是從潘家窪出去的。聖人交兵,百姓遭殃,鄉親們沒有沾你的光也就罷了,但是也不能跟著你受連帶呀!剛才山陰侯老將軍喊的話我們也都聽到了,他只要你一個人的性命,其餘不問。為了解救全村人的性命,你就擔待一回,自縛了去見張老將軍吧!幸許老侯爺心地善良,不殺你也是可能的呢!”
潘又安聽了此話不由暗中氣惱,心想都是你們這些父老鄉親當初讓我淨了身去後宮做了太監,如今為自保又要讓我前去送命,這還有一絲一毫的鄉臨之情嗎?潘又安忍了又忍,一腔怒火強壓心頭,和顏悅色道:
“大家且回,都把心放進肚子裡好好睡覺去吧!小安子雖沒有給鄉親們帶來什麼好處,但也決不會讓大家跟我去送死。今日天晚就不說了,明日一早我就會和張侯爺交涉,斷不會讓你們有半點損失的。”
老者們聽了這話,不敢強勉,人家畢竟是朝中大將,也不便得罪人,猶豫了一會兒,半信半疑地走了。
張克孝等了半天,不見村中有任何動靜,他是帶過兵的人,也久聞潘又安的大名,人家在暗處他們在明處,地形地物又不熟,潘又安回到老家,受鄉親們庇護,如魚得水,因此不敢連夜強行攻村。兩千人的隊伍將潘家窪團團圍住,不怕他潘又安飛上天去。
老張這回是犯了司馬懿在古城中了諸葛亮空城計的錯誤,他若連夜攻村,必將一戰而獲全勝。潘家窪戶戶關門,家家閉戶,潘又安二百人的隊伍無堅可守,無險可據,只有龜縮在自家房前屋後那一片彈丸之地延頸受戮的份了。山陰侯戎馬半生,身經百戰,久經戰陣的大將軍反而不會打小仗,這都是吃了熟讀兵書、照本宣科的虧。
薛碧青見丈夫不肯舍下士兵和她回家睡覺,無奈之下她抱了一床被子過來,小兩口連鋪帶蓋,相依相偎,靠在一棵大槐樹下將就了一夜。
看看即將天明,薛碧青不敢怠慢,她匆匆起來回家去為丈夫準備早點。剛進柴房猛抬頭看見一張大弓,她初來進門時就見到這張弓放在這兒,當時以為是潘又安的那位先人留下來的,所以就沒敢挪地方。如今見到,她以為丈夫打仗,可能會用得到,就到門口對站崗的哨兵說了聲,讓他扛著這張弓送到丈夫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