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利完成工作交接之後,常浩南便直接帶著測試資料飛回了盛京。 接下來,就是對渦扇10壓氣機結構的設計和最佳化工作了。 他所開發出的葉片分離流主動控制技術,在9a-02號原型機的最後三級高壓壓氣機上表現甚至比預期水平還要高大約8-10%。 單從研究角度來看,當然是一件好事。 在對渦扇9a進行改進時,按照一般工程經驗,常浩南在數值計算的基礎上留出了大約15%的餘量。 但事實證明,留的太多了。 經過升級之後,新版本的torchmultiphysics對於一般葉輪機械的模擬精度更上了一層樓。 不過,具體到渦扇10專案的話,這意味著之前的一些計算都需要進行修正—— 由於殲10和殲11的進氣道都標定在了一個升壓能力較高的水平上,因此渦扇10的總升壓比不能太高。 常浩南之前定下來的設計點是25-25.5。 這個數值可以在兩個型號的飛機之間,以及低速和高速效能之間取得一個相對不錯的平衡。 但如果高出10%,那麼壓氣機的實際升壓比將達到28的水平,將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兩種飛機的超音速能力。 所以,需要把壓氣機葉片設計,尤其是主動分離控制設計調整的更保守一些。 哪怕全世界的航發研製史上,這也幾乎屬於獨一份的困擾了。 畢竟,絕大多數情況下,研究人員面對的問題,都是升壓比不夠高…… 好在這項工作雖然麻煩,但是不算困難,在如今人手和算力資源都相對充足的情況下,應該花不了太長時間。 還是那輛捷達王,把常浩南從桃仙機場接到了606所。 車子穩穩停在主樓前面的廣場上。 同樣停在這裡的,還有一輛“沈飛牌”客車。 約莫十幾個穿著西裝的人正在旁邊排隊,顯然是在等候上車。 這倒是不太多見的場面。 研究所裡面,除非正式場合,或者有領導下來視察,否則很少有人會穿成這麼正式。 畢竟西裝皮鞋這種打扮,實在是不舒服。 就在常浩南好奇的功夫,他發現人群裡面竟然有不少熟人。 都是之前搞渦噴14時候認識的。 而且,都沒有加入渦扇10專案,而是繼續搞了航改燃。 大概是航改燃機那邊有什麼重要活動了。 都是從一開始就跟著常浩南做過專案的,自然也很快有人認出了常浩南。 “常總!” “常總好!” 一時間,打招呼和問好的聲音此起彼伏。 既然已經被認了出來,常浩南也就直接開口問道。 “你們這是有什麼重要節點了?都穿得這麼正式?” “還有,怎麼沒看見嚴總呢?” 這幾個問題卻引來一陣面面相覷。 “常總您不知道?” 短暫的沉默過後,其中一個相對年輕的工程師開口回答道: “咱們華夏航空工業這次作為三家主要展團之一,受邀參加下個星期的新加坡亞洲航展,所以上面搞了個規模不小的代表團過去,我們都算是隨行技術人員。” “至於嚴總……他肯定不能隨便出國的,而且發電用航改燃機的進度還有點緊張,需要他留下負責。” 說完整了整肩上足有半個人高的大揹包。 從形態上看,應該是空的。 這倒也不意外。 這種公務出國,肯定少不了代購一些外國商品。 沒直接開著運輸機去進貨,已經是很給海關面子了。 當然,一個次要原因是華夏這功夫也沒有足夠大的國產運輸機可以參展。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624所山溝溝裡面做測試,還真沒聽說。” 常浩南有些汗顏,自己竟然對這麼大新聞一無所知: “不過……這個主要展團是指什麼?” “現在不是正好趕上金融危機嘛,說是新加坡那邊的經濟情況不太樂觀,所以今年的場地面積和規格都有降低,沒辦法給所有參展商都提供足夠大的室外展區。” “不過美國,法國還有咱們例外,各自分到了總區域面積的五分之一。” “所以這個意思是……qc130燃機也要去參展?” 聽到這個訊息,常浩南也還是比較興奮的。 新加坡亞洲航展是後冷戰時期新興航展中相對成功的一個。 當然,比歐洲的那些老牌航空展還是要明顯弱一些。 不過對於剛剛開始走向世界的華夏航空工業而言,這個舞臺也不算小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新加坡航展由於地理條件的因素,會吸引更多東南亞等第三世界國家的關注。 而至少在短時間內,他們還將是華夏軍售的主要目標客戶。 “本來有這個計劃來著。” 另外一名個子稍矮的女同志說著露出有些遺憾的表情: “但是qc130一共製造出來兩臺樣機,全都給708所送去做技術驗證了,實在拿不出樣機參展,最後就變成1:1的塑膠模型了……”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