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公里的射程短了點,尤其是對上美國人,還有海上自衛隊的宙斯盾系統,哪怕超低空突防都有點不太夠看。”
對於常浩南和丁高恆來說,這屬於來自一線的、非常直接的反饋。
“洛邑612所已經在跟三角旗設計局聯合搞霹靂12了,正常來說估計今年底到明年初就能試射。”
常浩南雖然如今已經成為航空動力集團的領導,但是得益於在科工委內部的地位,對於隔壁航空工業的情況還是有所瞭解的:
“另外航天技術研究院那邊,還在研發一種超遠端的空空空地多用途導彈,用來反輻射,或者對付超遠距離外的大型目標。”
“超遠端?”
鄭良群剛剛本來也只是隨口一說,沒想到竟然當場就能收到反饋:
“有多遠?”
對於空空導彈來說,儘管紙面射程並非唯一重要的效能,但是能夠先敵開火也絕對是空戰,或者空地對抗過程中的巨大優勢。
哪怕是受到詬病的半主動彈,只要射程足夠遠,也可以有巨大的戰術價值。
“嗯底子是蘇聯人的R33,我們改進了新的彈翼、戰鬥部和導引頭,按照國軍標的射程,空對空大概是200公里,空對地的話可能會稍微近點。”
這個目前被暫時定名為霹靂13的型號之所以能夠立項,就是常浩南在裡面出的力。
不僅如此,導引頭的被動搜尋演算法也是他開發出來的。
而且相關技術還成為了上半年扭轉巴爾幹半島局勢的關鍵。
也算是間接保住了航天技術研究院的空空導彈研發部門。
因此常浩南自然對效能指標非常熟悉。
“奪少?”
鄭良群差點把望遠鏡給摔到地上。
他本來想著能在霹靂11的基礎上把射程翻個倍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結果誰成想,差點多了一個數量級。
雖然鄭良群也聽說過,美國人裝備的AIM54就有將近200公里的射程。
但聽說歸聽說,而且那也是別人的。
實際上,R33後期型號在以米格31作為載機時的理論極限射程還能更遠,不過那個資料就太虛了,換成正常的標準1萬米,載機和目標1.2倍或1.4倍音速對飛之後要打個巨大的折扣。
在改進了彈翼和最佳化了路徑演算法之後,才把這個數字穩定在200公里左右、
實戰中考慮到目標不可能一直傻愣愣的和你對飛,所以有效射程還要再短一些。
但不管怎麼樣,對於才剛剛適應3040公里視距外交戰距離的華夏空軍來說,200公里和300公里之間的區別其實很小。
因為都是一個完全沒有概念的數字。
華夏空軍目前甚至沒有任何一種雷達能夠探測到200公里外戰鬥機大小的目標
“200公里。”
常浩南笑著回答道:
“應該也離測試不遠了,只可惜靠現有的型號,很難測出最大射程的效果。”
鄭良群這次沒有回答,只是微微張著嘴,似乎是在想象敵我之間相隔150公里甚至更遠的空空彈對射會是個什麼樣子。
想了半天,他覺得似乎單靠戰鬥機已經很難應付這種程度的空戰了。
只有預警機
想到這裡,鄭良群的目光又在丁高恆和常浩南之間來回掃視了一番。
顯然是想問問。
但覺得自己好像有點人心不足蛇吞象了。
畢竟現在國產戰鬥機也才算是剛剛步入正軌,這就開始考慮國產預警機的事情
總之他最後還是沒開口。
於是,三人之間的氣氛就這麼陷入了一陣略顯詭異的沉默。
直到另外一隊飛機的發動機轟鳴聲打破了沉默。
這次,甚至都不用望遠鏡,常浩南就能從標誌性的尖頭加雙三角翼特徵認出那是6架殲教9。
正常的灰色塗裝,說明不是八一飛行表演隊的飛機。
那就是飛行學院那邊的教練機梯隊了。
常佳瑤應該就在其中的最後一架,或者倒數第二架飛機上面。
“常總。”
鄭良群湊過來說道:
“按照我們的集訓安排,上午是飛行訓練,下午是講評和訓練回顧,中間除了午餐之外,還會有大概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當然不能出營區,您看”
這個話的意思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