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他們看得這麼開?” 俄國人的態度確實出乎預料,畢竟從賣技術到拿技術換技術,這中間的思維轉變可沒那麼容易完成。 “嗐……姚工剛剛說得對,一回生二回熟,他們都豁出去跟咱一起改蘇27了,那這些小事自然也就不在乎了……” 何明說著聳了聳肩: “再者說,皇家海軍在南海吃癟那事,雖然咱兩邊都沒大肆宣揚,但是英國人自己都知道了,那俄國人肯定更早就收到訊息了,再跟咱們這邊的情況核實一下,不難推測出來龍去脈……” “剛開始老毛子是拿出來雙方對十一號工程框架內的技術擁有同等權利這條,要求共享的,但是我跟他們說這是電子工業部那邊單獨開發出來的,跟十一號工程沒關係,之後才……” 他又大概把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介紹了一下。 “要是這樣的話……那確實值得交易……” 常浩南並沒有經過太長時間糾結就點頭同意。 多弧離子鍍,一種在真空蒸鍍技術和真空濺射技術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氣相沉積鍍膜技術。 由於其安全性和沉積速率高,膜層結合力好的優勢,是過去和未來二十年中塗層製造領域最主要的工藝方法之一。 而幾乎所有高階的機械加工領域,都離不開塗層製造。 從機床刀具表面可以延長使用壽命的硬質耐磨塗層,到軸承外圓表面為了增強耐受力而進行的增厚處理,到航天器元器件表面用於減緩太空中巨大溫差的熱障塗層,再到常浩南眼下最急需的,航空發動機渦輪葉片表面的耐高溫腐蝕塗層,都需要同型別的技術進行生產製造。 在過去,國內能買到的多弧離子鍍裝置都是等級很低的落後型號,不僅鍍層質量差,對於鍍膜材料也有各種限制,因此這一類元器件大多數都只能直接進口,當然也買不到什麼規格特別高的。 顯然,老毛子那邊是做過功課的。 用關鍵的電化學工藝交換電子戰技術,這一波基本相當於互相取長補短。 實際上,跟很多刻板印象不同,蘇聯時期,尤其是進入80年代以後的電子工業水平發展相當迅速,哪怕和美國的差距也基本在幾年的水平上。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產業集中在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三國範圍內,聯盟解體之後幾乎一點遺產也沒給如今的俄聯邦留下。 80年代末的時候是相差幾年,經歷了將近十年的完全停滯之後,到眼下的90年代末,相差的可就不止二十年了。 畢竟整個90年代都屬於電子產業大爆發的時代,錯過這段紅利期,損失遠不止紙面上的10年那麼簡單。 而電化學的情況則恰好反過來。 多弧離子鍍技術雖然是由multi-arc公司和vac-tec公司率先投入商用,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們的相當一部分關鍵技術其實是70年代末從蘇聯買的…… 沒錯,即便在冷戰最高峰的時期,鐵幕兩邊其實也沒有完全斷絕技術交流和往來。 常浩南之所以知道這些,是因為他前世的實驗室裡面,就有一套俄製的stankin-nbc-1多功能鍍膜系統。 儘管並不是他本人的課題方向,但是在一眾漢語和英語操作介面的裝置中,這臺裝置獨一無二的俄語介面著實讓整個課題組的人都頭痛了好久。 最後十幾個人對著俄語詞典一個詞一個詞對照,才勉強搞清楚操作方式。 別說,還真挺好用,做出來的樣品膜層結合力超過100n,幾乎是從某第三國採購樣品結合力的三倍…… 總之,這筆交易如果能做成,對於雙方來說都絕對是件好事。 不過常浩南很快又囑咐了一句: “如果要交換的話,在談判的時候一定記得帶上受控平面電弧蒸發器和快速中性分子束源,至少裝置要搞到手,這兩個東西是獨立在鍍膜裝置以外的單獨元件,但發揮的是核心作用,要是沒有的話,實際使用效果會大打折扣。” “另外,還有電子加熱和氣體離子濺射清洗,這兩個可以讓金屬粒子穿過隔離屏,進入腔體內部,對經過腔內濺射清洗的工件進行鍍膜,對於咱們的渦輪葉片還有未來的機床生產都非常重要,所以不僅是裝置,技術也得拿到,就算多花點代價也行……” 說到這裡,他突然停頓住,看了一眼旁邊的何明,有些無奈地搖搖頭: “唉,算了,我回去之後給你寫個備忘錄吧,現在這麼說你估計也記不住……” “我……” 何明感覺自己好像被輕視了。 他很想反駁,但又無從開口。 因為他真沒記住…… 謊言不會傷人,真相才是快刀。 常浩南語速本來就偏快,何明自己也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連續四個略顯拗口的專有名詞直接把他弄宕機了。 “那就麻煩浩南同志了……” 好在何明的心態不錯,很快調整了回來: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