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在冰軸、洛軸和復軸三大集團的牽線搭橋之下,興澄特鋼和東北特鋼很快也派出代表來到京城,跟常浩南見了面。 一番簡單的寒暄之後,常浩南開門見山地進入了正題: “二位,我們火炬公司開發出了一套化學熱處理工藝的設計方法,但冶金畢竟是個重資產專案,投入大回報週期長,而且我司預期的經營範圍中也不包括這一行業,所以我希望能把這一方法轉讓出去,解決我們目前最急需的高階軸承鋼材料問題。” 之所以說是“方法”,是因為這項研究目前還處在相當初級的階段,除了常浩南自己之外,就只有幾個從科學院計算所那邊挖過來的研究員在負責,以至於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軟體。 這段話說完之後,對方兩個人的表情和眼神讓常浩南覺得,如果不是有三個軸承集團做中間人,加上各種官方的名頭背書,自己恐怕要被當成一個江湖騙子。 “常總,這……” 來自興澄特鋼的總工藝師方滿昌猶豫著開了口,但槽點實在太多竟然一時間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問起。 冶金這件事,說起來有點像某些奇幻作品裡面的草藥學或者鍊金術,至少在90年代末的時候還是如此。 儘管人們粗淺地掌握一些諸如合金成分中各個元素的作用,以及各類材料處理工藝對效能產生的影響等知識,但總的來說,新配方的開發仍然高度依賴經驗、運氣以及鍊金術士,也就是冶金工程師的手藝—— 在原子吸收光譜儀和火焰原子化器誕生之後,材料的具體成分已經完全不存在保密的可能,只要能拿到樣品,隨便找個本科生花上幾天甚至幾個小時的功夫就能分析出來。 然而,即便拿著完全相同的元素配方,不同的工藝流程也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材料效能。 光是常浩南所說的化學熱處理領域,常用的手段就可以從大面上分成滲碳、滲氮、碳氮共滲、氮碳共滲、複合擴滲、細化表面擴滲…… 如果根據爐內滲劑的狀態或者離子產生途徑,則還有其他的分類方式。 而每一種技術裡面還包括少則幾十多則幾百個工藝引數,從而衍生出幾乎無限種可能性。 這才是各個技術領先國家或者企業的不傳之秘。 比如,任何人,只要隨便找一本工藝手冊就能查到,m50鋼的國標牌號為8cr4mo4v,而m50nil鋼的國標牌號則為g13cr4mo4ni4v,但這並不意味著誰都能把後者給冶煉出來。 或者說,不能完全達標地冶煉出來。 在m50nil鋼被瑞典skf公司首先開發出來之後,很多有能力的同行也都迅速跟進了相關研究,而不同國家產出的鋼雖然最終都可以說是m50nil,但在具體效能上仍然存在區別。 像德、日、美、蘇(俄)等國生產的鋼材,儘管跟瑞典原廠貨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總的來說屬於各有所長,或者至少差距不大,在使用上完全可以相互代替。 而技術比較薄弱的國家生產出的m50nil鋼,則跟原廠貨在某一個或多個方面差距巨大,甚至部分效能比經過處理之前的m50還差。 很不幸,華夏就處在後者的行列之中。 前世一直到2010年代後半葉,國產第三代發動機使用的軸承鋼才完全實現進口替代。 而現在,竟然有人表示自己有能力“設計”一套熱處理的工藝流程出來,兩個負責搞工藝的內行人第一反應是不信也很正常。 不過還沒等方滿昌組織好接下來的語言,他的問題就被旁邊從東北特鋼過來的郭佔文給打斷了: “不知道常總方不方便介紹一下您這個設計方法的……原理?” 話只說到一半的方滿昌用略顯怪異的眼神看了一眼後者。 這個問題問的就有些奇怪。 對於他們這個行當來說,瞭解基本原理和工業實踐中間差著十萬八千里遠,就算說出來了也不能代表什麼。 “原理倒是很簡單。” 常浩南倒是沒在乎太多,直接開口解釋道: “化學熱處理的驅動力是化學位梯度,在一定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被擴散的元素先在表面富集,當擴散濃度達到某個值時,會開始由表層向心部擴散,最外層為滲層,然後是擴散層,最後是基體,整個熱處理過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化學滲劑分解、吸附和擴散。” “而整三個步驟可以根據化學反應熱力學,以及菲克擴散定律建立滲層碳濃度分佈預測與控制模型進而實現工藝的設計和最佳化。” “就……就這些?” 方滿昌還等著繼續聽下文,但常浩南卻說到這裡就停下了。 “當然不止這些……實際上,我預期中最完善、最精確的方法應該是直接進行分子,對金屬來說其實就是原子層面的模擬,直接從微觀粒子的角度來計算不同處理工藝對於金屬材料特性的影響,不過以現在的計算機水平,還遠遠無法做到,所以我只是在裡面摻雜了一些分子模擬的思路,讓整個化學熱處理過程模型更加合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