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滾動軸承這種東西看上去平平無奇,好像就是個圓環裡面塞點珠子或者圓柱體,但實際上球數、球徑、墊片角度、內外圈滾道溝曲率係數、徑向遊隙等一系列指標都會對軸承的表現和壽命產生明顯影響,需要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進行設定。 國產航發軸承,或者說國產軸承整體上面臨的問題非常複雜,從製造工藝、材料水平到設計能力等各個方面都有。 很多時候甚至還不是單純的水平不夠,而是適配程度不夠,或者說選擇的關鍵引數有問題。 因此,小小的一個軸承,真要想改進的話,會涉及到力學、數學、材料學、機械設計等諸多學科,還真不是常浩南一個人就能解決的。 更重要的是,現在這功夫,國內專門研究軸承的課題組,幾乎都是機械或者車輛的學科背景,但航發使用的軸承,跟這些地方實際上還有不少區別…… 丁高恆那邊的電話很快接通了。 實際上,正常流程要找丁高恆應該透過他的秘書,但常浩南恰好是少數可以直接聯絡到他本人的人。 “小常啊,找我是有什麼好訊息了?” “丁主任,我想請您給科工委下屬的幾所高校發個通知,詢問一下有關高速滾動軸承的研究和人才儲備情況。” 隨著二者之間聯絡的日益頻繁,已經不再需要每次都先花上幾分鐘時間寒暄,有任何問題開門見山就好。 “高速滾動軸承……你這是又接了什麼新專案?” 顯然,對於已經習慣了常浩南效率的丁高恆來說,前者哪怕再創造點什麼奇蹟,他都能做好心理準備。 “現在已經夠忙了,新專案肯定是沒有,還是咱們第三代渦扇大推的事情……還記得我上個月找您要到的那些航空發動機使用和維護資料麼?” 聽到這個問題,丁高恆頓時來了精神: “當然記著,那段時間為了給你搜集材料,辦公廳那邊連著加了快一個星期的班,各地的科工辦還有解放軍裝備口也被你一句話折騰的不輕,我估計啊,沒少有人在背後說我壞話。” 話雖如此,但當初聽到常浩南這個略帶不講道理的要求時,他其實還是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 電話這邊常浩南也半開玩笑地回應道: “放心吧丁主任,我都已經分析過了,等到那些資料轉化成更好用的裝備,下面的人就該念起您的好咯……” 常浩南的名字,在軍工口,尤其航空工業系統裡面已經基本上相當響亮,不過使用者跟他們上游的研發人員之間其實還是比較割裂的,除去極少數承擔試飛或者戰法研訓任務的特殊人員之外,其實很少有人關心自己手裡的裝備到底是經過一個什麼樣的流程設計出來的。 除非它像過去的卡拉什尼科夫一樣特別好用,或者像未來的21式作戰爹一樣特別難用。 總之大多數情況下,無論好壞,直接承受這個口碑的肯定是抓總負責研發的國防科工委,還有身為甲方的總裝備部(或者總後勤部)。 不過丁高恆現在顯然沒工夫關注這些: “分析過了……那麼多資料,伱用了半個多月就全都分析過了?” 每當他以為自己已經可以用平常心面對常浩南的時候,後者就總是能給他整出點新花樣。 雖然靠統計學手段來對研究方向的重要性進行排序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但是受限於資料量和計算水平,這個領域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發展都並不明顯,也不怪丁高恆覺得意外。 “嗯……當然不是全靠我一個人,還有其他人負責錄入資料,以及製圖做表什麼的……不過結論確實很明顯,高壓壓氣機轉子前後的兩組軸承是航發最主要的故障因素,能佔到全部故障原因的三分之一以上,這不僅是我國面臨的問題,甚至也是發達國家面臨的問題,所以我希望能在新一代渦扇發動機上解決它。” 實際上,常浩南對於這些資料的分析確實有那麼點人工大資料演算法的意思,並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重生者身份,因此實在沒辦法解釋的過於詳細,只好把話題迅速轉移到具體的技術問題上來。 “原來如此……不過小常你等一下,可能不需要發通告那麼麻煩……” 丁高恆說完把電話聽筒放在桌面上,拿起另外一個只能接通內線的電話,讓秘書給自己送一份檔案過來,然後繼續對常浩南說道: “我記得今年年初的時候,兵器工業總公司那邊報上來過一個相關材料,是一個有關建設軸承工業協會的申請……” 90年代末,隨著華夏的各種產品逐漸能夠走出國門,各製造行業對於標準化組織化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但總管華夏工業領域發展的幾個部委規模卻日漸縮小,於是形成了不少這類自發組團的行業協會。 幾分鐘後,常浩南從電話裡聽到了一陣敲門聲。 “沒錯,冰城工業大學和西北工大那邊有幾個課題組正在研究這個方向,我會讓他們儘快聯絡你。”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