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80章 還是隻能回去找華夏人

還是隻能回去找華夏人

對於沒參加過當年渦扇10立項流程的人來說,常浩南講出來的完全可以說是個恐怖故事了——

合著已經摸到量產型軍用航發上限的渦扇10,還是人家收著手鼓搗出來的?

而幾名材料領域的大佬此則更是有些汗顏。

常浩南嘴上雖然沒說,但大家心裡都是門清。

當年之所以要在先進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妥協,甚至搞反向最佳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航材的限制。

材料領域,尤其複合材料領域這些年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很明顯,和應用端的需求相比,多少還是差了點意思……

而坐在第二排的姜甫和,對此卻只有報以苦笑。

正是常浩南當時幾乎突兀地拿出了渦扇10的設計方案,甚至還為日後發展成第四代發動機留足了空間,才讓他和燃氣渦輪研究院不得不放棄手頭的高推預研專案,轉向對垂直起降技術進行研究。

雖說也算是一個出路,但任誰都知道,華夏未來必定要以大型航空母艦作為遠洋作戰的核心,又沒有冷戰時期大打全面核戰丶預想機場可能全部遭到破壞的作戰想定,也沒有一個單獨的海軍陸戰隊作為軍種。

單純的垂直起降型號……只能說前途未卜。

當然,624所這些年並沒有坐以待斃,也進行了不少關於推力向量噴口和相關控制邏輯的研究。

但是跟完整的航髮型號相比,這些終究都是細枝末節。

「把中冷器安裝在壓氣機定子上面……」

位列前排的劉振響低聲重新唸叨了一遍:

「如果在兩個小時之前聽到這個想法,我恐怕只能稱之為異想天開……但是現在,我不太確定了……」

他一邊說,一邊半是苦笑,半是欣慰地搖了搖頭。

就在剛剛,有那麼一瞬間,他突然意識到,自己這一代人,或許真的已經到了發揮餘熱的時候……

不過眼下肯定不是eo的時候。

因此,他還是很快從最初的震驚中走了出來。

畢竟是立項準備會議,而非簡單的預研。

除了技術路線以外,還有更加具體的問題需要討論:

「浩南同志,你剛剛說,使用間壁式換熱器進行冷熱端氣流的直接換熱,這樣是否會影響到熱回收,甚至是氣膜冷卻系統的效率?」

這一次,常浩南卻非常乾脆地點了點頭:

「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

「實際上,我最開始的方案,是利用使用超臨界二氧化碳作為換熱中間介質,來實現系統中熱量的轉移……不過從原理上,我們對於超臨界流體的性質研究還不夠成熟,貿然加入到體系中可能帶來難以估量的風險。」

「而另一方面,在工程上,驅動中間介質迴圈流動需要外界功率輸入,而且二氧化碳雖然容易達到超臨界狀態,但也需要75個以上的大氣壓,甚至遠高於渦輪內部的正常工作壓力,更不用說是環境相對溫和的壓氣機部分,因此為了保證換熱器結構的完整性,需要額外設定足夠強度的金屬管壁……」

「雖說大涵道比航發並不特別追求推重比,但對於ae1500這個推力不足15噸的型號來說,要完整容納這麼一套東西還是有些吃力了……實際上,為了抵消目前這套間冷器,以及更大尺寸風寒所帶來的額外重量,我已經參考對外合作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在風扇葉片上大量使用了密度較低的鈦合金。」

「所以我之前才說,在現階段,準備把注意力集中在間冷器上面,至於完整的間冷換熱裝置,更適合用在推力更大的型號。比如像遄達900那樣的30噸級航發上面……」

不好說是有意還是無意,常浩南在此時恰好到處地透露出了自己更大的野心。

ae1500,絕對不是終點……

立項準備會議,只能算是一個龐大專案中的。

在隨後的幾天當中,專家組分階段稽核了鎬飛集團準備的各項檔案及準備工作。

最終,在2003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航空動力集團ae150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的立項請求。

並且,極其罕見地,由常浩南同志同時擔任總工程師和總設計師,一手主抓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型號。

這似乎也可以被視為工建委成立後釋放出的某種訊號……

……

而就在常浩南逐漸投入到新專案當中的這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