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呢?
但按照規定,他們只能算是客戶代表,在會場內的發言優先順序並不算高。
貿然插嘴並非妙手。
因此,一時間內,梁紹修臉上的表情如同走馬燈一般閃過,十分精彩。
好在,臺上的常浩南並未思考太長時間。
實際上,他很理解後面表態那人的思路。
航發,乃至整個航空產業的商業化,對於華夏來說是個全新的課題。
雖說航空動力和航空工業已經分家四年,但對於大多數老一輩來說,這只是提高了航發專案的地位而已。
專發專用的思路仍然根植於腦海當中。
而這,也正是常浩南希望透過ae1500專案改變的現狀之一。
「樊教授說的很對。」
起手一番肯定,讓內心本來有些忐忑的樊建仁穩住了心態。
緊接著,他又看了一眼梁紹修的方向:
「把部分間冷裝置安置在主結構以外,確實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航發的設計難度,但這會大大降低發動機的適裝性,不光會給飛機設計領域帶來額外的麻煩,也不利於日後拓展市場。」
「而且,我們也不需要透過文字遊戲來體現產品的效能……」
實際上,從最開始參與的渦噴14開始,常浩南就一直在執行這樣的原則。
宣傳也好,航展也罷。
他展示出去的航發效能,都是完全實打實,甚至刻意有所收斂的。
這個回答無疑消除了鎬飛方面的擔心。
但另一方面,樊建仁剛剛的問題,可是還有後半段呢……
稍作停頓之後,常浩南繼續解釋道:
「為了減小加裝間冷器對渦扇發動機結構和流路的影響,我們計劃將間冷器與渦扇發動機進行結構一體化設計,改造渦扇發動機自身的結構。」
與此同時,ppt被翻到了下一頁。
上面是一個稍顯抽象的結構圖:
「考慮到間冷器必定要設定在風扇之後,燃燒室之前,那麼在這個部分中,唯一結構相對簡單,可以進行較大幅度改進的,就只有壓氣機的定子……」
「因此,我的最終方案是,將間冷器分割為多個單元體設定在定子結構內,增加必要的附件管路將間冷器單元體與渦扇發動機部件相連線,並在發動機外涵道中再設計單獨的涵道用來安裝間冷器單元體採用間壁式換熱器,進行冷丶熱端氣流直接換熱。」
「!!!」
當他說到這裡的時候,會場內的幾乎所有聽眾,都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子——
能坐在今天這個會場裡的人,哪怕是非專業出身的分管領導,也不可能是什麼純外行。
每個人都清楚,為了滿足高升壓比和寬喘振裕度的需求,壓氣機的葉片結構和外形設計,幾乎都已經到達了現階段的極限。
而且,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又不用考慮超音速工況,因此升壓比幾乎是字面意義上的越高越好。
而這和渦扇10核心機的設計方向,卻並不是完全相同的。
儘管常浩南已經給ae1500加了一個遠大於同級別產品尺寸的風扇,但留給壓氣機的設計空間仍然並不樂觀。
而在這樣的基礎上,他竟然還準備在定子上進一步動手?
要知道,定子雖然不需要高速轉動,無需承擔巨大的離心力,但氣流衝擊可是半點不少,在結構上也不是可以隨便對待的。
就算常浩南這這個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強大的實力,但總不能違揹物理規律。
雖然他之前就說過,不排除為了取得國外市場而與羅羅展開合作。
但間冷回熱設計是ae1500的最核心競爭力,甚至比遄達900的渦輪更加核心。
以常浩南的風格,不可能把這部分內容委以外人完成。
很快,便有人提出了這方面的擔憂:
「浩南同志,以我們目前的材料水平,渦扇10的設計就已經相當極限,而要在此基礎上同時最佳化靜子葉片的結構和氣動……風險是否太大了一點?」
坐在最前排的劉振響雖然尚未開口,但從表情來看,顯然也有著一樣的顧慮。
當然也有人信心十足,覺得常總已經創造了足夠多的奇蹟,完全有可能再多一個。
然而,他接下來的回答,卻同時出乎了雙方的預料:
「實際上……並不需要特意最佳化氣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