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身為院士級別的專家,真想要來參加也能找到理由。
但眼下畢竟是機構改組的關鍵敏感階段,渦扇20又是工建委新單位掛牌之後經手的第一個重點專案。
他這個剛剛卸任的「老領導」要是和李忠毅同時露面,難保不會被有心人多想。
不過,常浩南還是賣了個關子:
「等會您就該知道了……」
……
當晚七點,啟動儀式正式開始。
以常浩南如今的江湖地位,已經無需過度客套了。
因此,他只是進行了一番簡短的歡迎致辭,之後便迅速切入了正題:
「各位,渦扇10自去年初完成生產定型鑑定之後,已經投入批次生產超過一年時間,包括此前的小批次試製在內,總計投入使用127臺,安全飛行時間超過10萬小時,未造成任何三等以上飛行事故,得到甲方,以及客戶的一致好評……」
「與此同時,我集團在過去兩年中,還與國外企業合作,成功研發了中等涵道比的sea650渦扇發動機,目前已經裝備在獵鷹8z公務機上進行試飛,並承擔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遄達900發動機渦輪零元件和配件的一部分生產業務,在民用發動機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我們還幫助查明瞭一次關乎遄達900專案前景的事故原因,不僅在這一過程中接觸到了很多前沿的設計思想,還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在國際航空製造業當中的話語權。」
「……」
這一番話,既是背景介紹,也是對航空動力集團成立以來工作的總結。
雖然其中的每一件事,在座的所有人都有所瞭解,甚至有所參與。
但當這些成果被常浩南總結起來,一起列在ppt上面的時候,還是帶來了難以估量的震撼——
不知不覺間,華夏竟然已經能在某些領域,和羅羅這樣的國際航空巨頭平起平坐。
以至於,當他說完一大段話,停頓下來準備喝口水的時候,偌大的會議室裡,竟安靜地能聽到眾人發出的喘息。
直到常浩南掀開杯蓋,發出一陣喀啦聲時,才有第一個人反應過來,開始鼓掌。
隨之,就像是開啟了某個開關一般。
如雷鳴般的掌聲,又在一瞬間響徹了整個會場。
到最後,常浩南不得不抬起手向下壓了壓,才讓整個會場的氣氛重新冷卻下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認為,完全有條件依託渦扇10相對成熟的核心機,開發一種推力在12-14噸之間,主要用於客機和運輸機的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集團層面暫時定名為ae1500……」
在這裡,他特地使用了之前和蘭新志討論出來的名字。
主要是為了嚴謹。
實際上,渦扇xx丶渦軸xx這樣的名字,應該是使用者,也就是部隊賦予給裝備的。
不過,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華夏航空製造業就是專門對接航空兵的,所以這些名字也逐漸被製造商所接受。
到後來,像渦扇10丶渦噴14這些型號,甚至在立項之初,就已經「替」使用者把名字給決定好了。
兩邊倒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但隨著產業發展,華夏航發的使用者已經明擺著不再只有軍隊。
那麼在立項的時候,也應該相應有一個製造商賦予的商業化型號名。
至於渦扇20,則應該在航空兵透過驗收之後,再正式確定下來。
當然,在今天的會上,這些部分,都只能算是細枝末節了。
因為在常浩南公佈ae1500名稱的同時,前面的幕布上,也投影出了他給這一型號所設定的目標。
頓時在現場內引起了一陣驚呼。
排在最上面的,自然是推力。
基礎型號的海平面推力13500kgf,根據不同子型號,可以在11500kgf到14500kgf之間調整。
對於目標裝機物件來說,算是中規中矩的水平。
不過,大涵道比渦扇,重點本來也不在這裡。
真正出乎一眾大佬預料的,是再往下的另一個表格。
「考慮到研發丶測試丶量產丶以及獲得市場認可的難度,ae1500應當提前對標2010年代的同型別產品,才能保證在未來的競爭當中不落下風。」
「因此,相比於現階段的標杆型號cf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