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維爾正從外面匆匆走進來。
還沒來得及開口,後者便匆忙把手裡的幾張紙放在案頭上:
「肖,我覺得你有必要看看這個。」
「呃……」
奧基夫的施法前搖慘遭打斷,只好低頭看了一眼。
還是和神舟五號有關的材料。
「丹尼爾,秘書剛才已經把這些送給過我了……」
他說著指了指剛剛被自己放下的第一份報告,向對方示意道:
「技術上中規中矩,沒什麼值得特別在意的部分,我現在擔心的是輿論……」
「不,這次不一樣……」
他話才說到一半,就被馬爾維爾打斷了:
「華夏人準備了一場……大概算是直播,要現場展示航天員在飛船裡的工作情況……」
「飛船裡能有什麼工作……」
幾乎是下意識地,奧基夫有些不屑地嗤笑了一聲。
作為nasa的負責人,他也見識過俄羅斯的聯盟系列飛船。
華夏人的型號當然是不太一樣的產品,但只論尺寸的話並沒有什麼差別。
只能容納三個人,而且十分逼仄。
完全是個用於天地往返的交通工具。
即便是在蘇聯時期,真正的太空研究也是在體積更大的空間站裡面開展的。
這也是美國當初放棄水星系列飛船,轉而研發太空梭的最主要原因——
體積更大丶運載能力更強。 甚至還能執行部分軍事任務。
不過,說到一半,他就意識到自己剛才想錯了重點。
「直播?」
拿起面前的材料重新閱讀起來。
從紙面上的溫度,以及尚未來得及裝訂的形式來看,應該是剛剛才被列印出來的。
而他的表情,也逐漸變得古怪起來。
雖然華夏人進行的工作本身並不太值得關注。
但如果是直播……或者哪怕是畫面和音訊經過少許處理之後的準直播,考慮到畫面資源本就極為寶貴,為了保證內容連續性,也很有可能納入一些「有用」的部分。
比如天地溝透過程中表現出的一些習慣細節,對於專業人員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分析資源。
「走,去看看。」
一開始還不太在意的奧基夫此時態度已經發生了180°的變化,當即站起身,同時拿起了桌面上的全部兩份報告。
……
幾分鐘後,二人便出現在了樓下的一間會議室中。
此時,恰好也有另外幾人趕了過來。
而會議室前面的電視上,則正播放著華夏新聞臺的畫面——
雖然專題節目本身並沒有在外語節目中播出,但堂堂nasa,搞個c站的頻道訊號還是沒什麼難度的。
只不過,相比華夏國內稍有延遲而已。
這會才剛剛開始播放艙內畫面。
於是,眾人遂分別落座,緊盯著螢幕上的情況。
此時,正好趕上飛行第八圈開始。
艙內的航天員明顯正在和地面通話。
正是奧基夫最感興趣的內容。
只是,因為沒翻譯,所以無法直接聽懂。
「他們在說些什麼?」
他趕緊向身邊唯一一名懂漢語的專家漢娜·格林傑問道。
「呃……沒什麼重要的。」
漢娜聳了聳肩:
「正在和地面上的家人通話。」
「那應該很快就結束了……如果他們提到任何技術上的重點,記得馬上翻譯給我。」
奧基夫趕緊囑咐道。
這種操作,對於他這種nasa老油條們來說不算什麼新鮮事。
在宣傳過程中,美國人也很喜歡搞這種形式。
不過訊號資源有限,肯定不能真的給你煲電話粥。
所以基本也就是走個過場,幾分鐘就結束了。
「從艙內環境來看,似乎和聯盟飛船沒有太大區別?」
旁邊的另一名技術人員突然開口道。
坐在稍後面的馬爾維爾搖了搖頭:
「這裡是他們的返回艙,本來也沒有什麼任務載荷,沒有明顯區別才正常……還是要看被他們稱為軌道艙……或者更往後空間站的情況。」
華夏在921工程開始的時候就公佈了三步走的策略,其中就包括長期有人駐守的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