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緊隨唐林天之後的,則幾乎是一個接一個不斷的電話。
最後,實在沒辦法的常浩南只好隱遁,然後把外線座機上的全部來電都轉接到辦公室那邊,由章亮平代為轉接。
而他自己,則開始準備接下來的新院士座談會……
……
兩院共同「迎新」,規格自然不同凡響。
雖然每年的院士不多,但加在一起也有一百多位。
因此,儀式直接安排在了大會堂。
儘管不是主會議廳,但也算是牌面拉滿。
不出意外地,常浩南在現場看到了不少熟人。
同為航空動力集團丶靠渦噴14和qc300兩個專案入選的閻忠誠自不必多提,包括上一世由於殲10成軍太晚而錯失良機的宋聞聰,如今隨著殲10a批次服役並形成戰鬥力,以及殲10e成功出口暹羅,也當仁不讓地趕上了最後一班車——
實際上,在原來的時間線中,後者在2003年也順利進入了第二輪評選。
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那一年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的院士名額幾乎被船舶和航天兩部分給包了圓,整個航空工業系統的候選人全軍覆沒……
現在,也算是彌補了過去的遺憾。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科學院計算所,研究資訊領域智慧計算機,並在影片編碼技術和機器視覺領域和常浩南有過交流的高聞,以及才和常浩南分別不久的沈俊榮……
按照慣例,儀式最開始應該由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院長報告本年度的選拔情況。
但現在兩邊一起搞,按說情況就比較微妙。
好在目前科學院的院長陸永祥是當年工程院成立時第一批雙院士之一。
因此乾脆由他全部代勞。
上午十時整。
在鏗鏘有力的進行曲和如潮水般連綿不斷的掌聲中,陸院士手中拿著一個大紅色的資料夾,準時走上講臺。
一直到他第二次伸手下壓示意,整個大廳才逐漸恢復平靜。
「各位院士丶同志們,孟冬之季,山寒水冷,但這個大廳裡卻暖意融融……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同歡迎本年度新當選的院士們!」
「……」
最開始的一段,自然是例行的套話。
但陸院士畢竟技術出身,因此很快就進入了正題。
「經過持續近四個月的兩輪評選,共有59位名科技工作者當選為華夏科學院院士,63位工作者當選為華夏工程院院士,而今天來到現場的,還有還有院士的單位丶團隊和家人代表……」
「……」
「經過此次增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總人數為688人,平均年齡721歲(不含資深院士則為675歲),工程院……」
「本次增選的科學院院士平均年齡僅為5786歲,相比2001年下降了多達206歲,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61歲,相比2001年下降了155歲,這體現出了我國在科研隊伍年輕化建設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一大段內容說完之後,陸院士也意識到這會還沒到頒證儀式,自己好像搞得有點過於鄭重了。
於是,他暫時放下手中的稿子,稍微開了個玩笑:
「當然,平均年齡能有如此大幅度的降低,也多虧了今年有幾名特別年輕的同志進入了院士行列……」
原本緊繃著的會場頓時放鬆了不少。
甚至有幾個區域爆發出了輕笑聲。
而常浩南本來就坐在前排的,又同時拉低了兩個院的年齡,自然收穫了最多的關注。
不過,剛才提到的年輕同志,其實也不只有他一個人。
科學院那邊還有一位37歲的張亞平院士,同樣稱得上人中豪傑。
也收穫到不少的掌聲。
稍微活躍了一下氣氛之後,陸永祥帶著笑意,重新翻開資料夾:
「那麼接下來,就有請我剛剛提到的年輕同志之一,也是同時作為兩院院士代表的常浩南同志發表感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