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儀進行測量,對於形狀比較規律的的產品確實可行,但如果加工物件的曲面幾何輪廓不夠清晰,那麼單純數位化測量的方式準確率就並不樂觀……」
「除此之外,我也嘗試過在您之前開發的影象對照演算法基礎上進行改進,利用多維檢視來判斷產品與設計之間的相似性……不過這需要難以想像的算力支援,至少目前的計算機硬體水平還無法實現……」
「……」
儘管得到的反饋都是目前面臨的阻礙,但常浩南總體上還是比較欣慰的——
火炬-cb法拉利公司並沒有滿足於國內市場的絕對優勢地位,而是堅持在進行機械加工領域的前沿研究。
魏永明和楊衛華二人面對這個新專案,雖然沒能拿出解決方案,但卻可以提出非常具體的技術問題。
而經常搞科研的各位肯定都清楚,能把問題提煉出來,基本意味著已經成功一半了……
「接觸式測量,屬於自適應加工中的普適性問題,我們暫且可以放到後面去討論。」
對於目前的研究進度,常浩南心裡已經有了數,因此當即說道:
「但具體到自適應切削加工,其實還有個比較投機取巧的辦法……」
「工件的形變數確實不好直接獲取,但是工件的誤差來自刀具,而刀具在加工過程中的跳動和變形,還是比較容易測量的。」
常浩南一邊說著,一邊從公文包裡掏出另外兩份資料,分別遞給二人:
「既然這樣,我們可以建立一個薄壁綜合尺寸誤差模型,再對綜合尺寸誤差進行疊代計算,直接得出所需要的補償量,從而實現薄壁尺寸誤差的有效補償……」
這個腦洞大開的思路,讓另外兩人微微有些發懵。
乍一聽,好像確實很簡單。
把刀具誤差隨時間進行積分,自然就是反饋在加工結果上的誤差。
但那是在一維空間內。
實際的切削加工,刀具本身的自由度就有至少三個。
還要考慮到夾具丶偏心量丶形變數丶徑向跳動……
別說上手分析,光是想想就讓人頭皮發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