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大涵道比發動機,但畢竟是常浩南瞄準2010年後未來市場所開發的產品,在設計上相當具有前瞻性。
簡單來說,就是越級搭配了一個直徑兩米級別的超大號風扇。
這也使得運9的發動機短艙成為了華夏航空工業史上生產過的丶尺寸最大的同型別產品。
而且,相比於採用傳統上下對稱設計的c808和c909,運9的另外一個創新之處在於,其短艙唇口前緣平面與進氣道軸線並不垂直,而是形成了一個交錯交。
這一設計使得短艙上唇口向前伸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小迎面氣流向下唇口的實際攻角,並延緩下唇口唇內分離的產生,改善短艙進氣道在大攻角時的效能。
不過作為代價,交錯角也會導致短艙表面部分割槽域產生分離區,使得整個進氣口區域的流動狀態複雜化,對於整個壓氣機部分的設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一番例行寒暄過後,常浩南也很快開始指揮進行驗收工作。
「整個生產過程還算順利吧?」
他一邊對照著表單上的專案逐一進行核對,一邊向梁紹修詢問道。
本來這也只能算是個切入話題的起手式。
但後者卻猶豫片刻,接著搖了搖頭:
「說實話,不太順利。」
這樣的回答,在常浩南這裡出現的頻率實在不高。
以至於他甚至有些好奇:
「具體來說呢?」
梁紹修回答道:
「其它地方其實都還好,主要就是這個唇口部分。」
他說著用手中對講機的天線指了指已經被固定在輔助吊架上面的短艙:
「這是個非對稱的大尺寸深腔結構,之前我們給c909生產發動機吊艙的時候,都是用分瓣落錘成型然後再進行拼焊的工藝路線。」
「但是運9對於結構重量的限制更大,唇口部分的壁厚也相應更薄,老工藝一方面是成型之後的回彈太大,另一方面在後續固溶-淬火-時效熱處理過程中也難以避免要發生變形……」
聽到這裡,常浩南心中一動:
「所以你們就先對坯料進行固溶處理,然後再進行一體化的整體成型?」
「正是!」
梁紹修點了點頭,但臉上的表情說不出是興奮還是擔憂:
「只不過,這個技術對坯料預拉伸和模具本身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所以現階段的良品率不高,而且也幾乎無法應付更大,尤其是3米以上尺寸工件的生產需求。」
「3米?」
常浩南直接就是一驚,心說你比我還敢尋思,這就開始提前考慮90級別發動機的事情了可還行。
但對方卻又跟著解釋了一句:
「這個尺寸倒不是我們想用……是之前航天科技一院那邊來鎬京交流的時候問起來的,說是準備研發採用低溫推進劑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所以要對211廠那邊進行一次整體工藝升級……」
「新火箭還是3米直徑?」
常浩南倒是來了些興趣。
之前他就聽國家航天局那邊的同志說過,已經把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發提上了日程表。
但畢竟是另一個系統的事情,所以後來也就沒再細問過。
沒想到一年多時間過去,竟然都已經完成論證階段,開始著手實施了。
「準確來說,是335米。」
見到常浩南如此好奇,加上這會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梁紹修直接就是一個知無不言:
「那邊預研時候的名字都叫長征二號f/h,所以我估計尺寸和用途都和現在的長2f有一定重迭……」
前者其實還想再問點什麼,但這個時候發動機吊艙已經完成了吊裝和固定,只等著進行下一步任務了。
因此,他只好先把好奇心放到一邊,拿起對講機上前兩步:
「壓氣機和風扇,準備對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