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69章 下一步,高超聲速or可變迴圈?

全算是梁紹修肩上的擔子。

「我估計……空軍方面應該已經在論證了。」

常浩南並沒有直接答應,但還是給出了一個相當樂觀的回應。

哪怕在前世,華夏的國產大型運輸機也是在2007年就正式立項了。

而這條時間線上,雖然數量更多的伊爾76f已經為華夏提供了相當充足的戰略空運力量,但畢竟客觀條件算是相當充分,所以沒道理比上一世更慢。

唯一的問題反而是,有可能因為論證速度太快,導致梁紹修自己的時間跟不上,導致專案花落旁人之手。

實際上,考慮到航空工業方面已經在百噸量級的產品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加上到那個時候渦扇20應該已經徹底成熟,所以200噸的型號,甚至有可能完全無需他本人操心……

這麼看來,華夏的航空工業也屬於是逐漸走上正軌,真正好起來了。

想到這裡的常浩南突然有些感慨。

自打他重生算起到現在,已經將近9年時間。

而華夏航空工業也從造不明白二代半戰鬥機,一步步發展到能以大約30架每年的速度批次生產第三代戰鬥機,以及幹線和大型支線客機。

同時還在緊鑼密鼓地同時研發多個全新型號。

不誇張地說,基本達到了前世2014年左右的研發能力。

那麼下一步……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關於第四代戰鬥機的論證也很快就會開始。

但這個過程應該不需要常浩南去做過多幹涉。

並且,只要在渦扇10的基礎上進行有限改進,就能使其升級成為一臺標準的第四代渦扇發動機。

當年是考慮到華夏的材料和工藝水平不支援那麼高的效能,才選擇了相對保守的方案。

現在這麼多年過去,給新一代戰鬥機同步提供一臺對標世界一流水平的發動機,應當並不困難。

至少不足以作為下一階段的核心工作。

「是高超音速,還是變迴圈呢?」

常浩南突然感到有些糾結——

他自己當然可以支援兩個專案一起推進。

但華夏目前能夠提供的資源不支援……

好在,幸福的煩惱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發動機很快進入了穩定工作狀態,而一個個資料點也隨之出現在控制室的電腦螢幕上。

「報告常總!」

一名工程師的聲音打斷了常浩南的思緒:

「風扇和高壓壓氣機工作狀態穩定,未發現明顯溫度和動力學異常,外涵道進口總壓1453kpa丶內涵道進口總壓1247kpa丶總升壓比417,受定子葉片背面間冷裝置影響很小……」

「由於來流攻角的影響,短艙上丶下唇口的外部出現了氣流滯止點,下唇口內部的氣流速度在最快處為馬赫數0861,短艙本身的總壓恢復係數為9962,畸變指數113……」

「……」

在沒有安裝燃燒室和渦輪的情況下,大部分效能都無法被準確測量出來。

但即便如此,目前的測試結果也無疑表明,常浩南選擇將間冷器與壓氣機進行融合設計的方案,可謂大獲成功。

並且,搭配渦扇20的發動機吊艙,也同樣表現出了非常優秀的適配性。

雖然這個型號的發動機本身完成度還不算高,但至少已經無須擔心出現技術路線錯誤這種根本風險。

而這,對於目前的常浩南來說就已經足夠了。

「準備調整測試條件!」

他語氣沉著地下令道:

「起飛二階段:高度003k丶馬赫數028丶攻角15°……」

二階段就是正常的爬升過程了。

相比一階段,飛行條件更加苛刻,但風險反而沒有那麼高。

並且在本質上,這兩個階段的特徵相當接近,因此既然一階段資料一切正常,那麼二階段也應該不會出什麼大問題……

果然,在攻角和速度同時提升之後,比較明顯的變化幾乎只有下壁面峰值馬赫數上升了0161,從而超過了聲速,其餘的總壓恢復係數丶升壓比丶畸變指數雖然都有所惡化,但幾乎不會影響發動機的正常工作狀態。

內外涵入口處的總壓資料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就是證明……

「老張。」

常浩南看了眼表,然後對不遠處的張振華招了招手:

為您推薦